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表演藝術

夏禱:大唐盛世舞劇

【大紀元5月14日訊】前言

大唐,胡漢融匯,水乳交融的時代。海納百川,源於大度和自信。文化郁美,來自豐富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欣羨盛唐而來的異國人帶來了精采多姿的音樂、服飾,更帶來了旺盛的活力。絲路通向中亞,保證了唐朝和異域的激盪。那是一個崇尚健美體魄的時代。勇於吸收、改變,雍容大度的時代。

為了呈現大法的內涵,一方面舞劇生動而賦予歷史細節,一方面祥和之氣貫徹全劇。舞者姿體的風格試圖重現唐代美學﹕另一種對待身體的方式。另一種與空間對應的關係。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參考劉鳳學唐舞樂) 。

(舞臺的演出以音樂、舞蹈、圖像呈現這段話的蘊含。)

第一部份為唐代宮廷舞蹈,炫目典麗,換場流暢,一切猶如在大唐殿前的一場盛大表演。

第二部份為歷史人物。每一人物呈現如一短舞劇,風格多變,注重心理刻畫。速度莊嚴。

第三部份為民間生活、舞蹈,場面活潑如一場嘉年華會,人物穿梭舞臺呼吸吐納,以生動的場面調度維持亂而有序的生命力。

演出可依實地條件增減,隨意排列組合。也可單選一段著力詮釋,自由發揮。這個舞劇的目的主要是刺激靈感,至於如何呈現,完全是編舞者的自由。所附詩歌也是為了舞蹈的情感、氣氛提供參照和歷史背景。

可把唐代書法打在銀幕上,如大氣的屏風,把書法溶入表演藝術。

第一部份:唐宮廷舞樂

第一幕 慶賀

貞觀七年,萬國服膺,胡人朝拜高祖、太宗。高祖灑酒奠祭組靈。披髮左衽的胡人、南蠻一一獻酒,獻歌,起舞。充滿異國情調,五湖四海一家的氣氛。「胡越一家,自古未始有也。」遊牧民族不馴的活力、特異的美感在這一幕發揮地淋漓盡致。

突厥、吐番、匈奴首領身穿鮮艷大氣的胡服,輪番獻酒、獻舞。可參考西藏、土耳其、蒙古等民族歌舞,選出其精華表演。蠻族首領自有其慷慨雄鷙的風度。

第二幕 官街鼓。早朝

第一景 官街鼓

鼓從大禁(唐宮殿)內一聲聲傳出,長安街道上的街鼓隨之一聲聲響起,由遠而近。長安在黎明中甦醒。朝臣整冠上馬,在侍從、華蓋的護衛下穿過街道,來到大殿門前等待早朝。舞蹈的背景變換仰仗銀幕上的圖像﹕長安城遠景、宮殿、街道。

第二景 早朝

大禁大門打開。舞者進入立滿了龍柱,煙霧瀰漫的大殿。高聳的龍柱隨人臣的行列而緩緩移動,和聲對位,秩序井然。臣子寬大的袖袍。毋需太多動作,敬謹莊嚴,一如雅樂。君王不出現,以免除上下對立的威權感。一種抽像的,忠貞不二,做而不求的美德。

第三幕 武士之舞(參考皇帝破陣樂),舞馬

第一景 武士之舞

雄偉而節制的武士之舞。列成大矩陣的武士手舉大弓,束腰、跨步而舞。大唐雅樂的極簡風格加入現代舞蹈的爆發力。唐太宗愛弓,能製弓,可由太宗儀式性地一一遞大弓入武士手中,武士持弓而舞、翻轉、奔騰穿越舞台。待眾武士彙集,而後開始大矩陣之舞。

第二景 舞馬

數名武士肩扛厚木板,一頭轡飾華麗的駿馬在上旋舞翩翩。馬轉圈、抬腿、仰頸嘶鳴。舞馬的造型優美,可參考昭陵六駿。如木板難度無法克服,可在地下劃地而舞,四角置武士 象徵式舉板,配合舞馬而舞。舞馬以雙人裝扮而成,優雅、緩慢的風格。舞馬來自史實,如能克服難度表現將別具美感。

第四幕 宮廷舞樂

第一景 龍女凌波之舞

唐玄宗夜夢龍女拜見,自言護宮衛帝有功,求賜樂曲一首。玄宗鼓胡琴即興演奏了一曲。池中波濤湧起,龍女凌波而舞。水氣氤然,一如仙境,有神話的玄妙感。舞者以飄移,浮游的舞姿表現龍女神秘的美感。

第二景 宮女之舞

女樂一邊彈奏各式樂器(琵琶、蕭,參考唐仕女樂圖),一邊舉樂器起舞。半長水袖典麗如飛天。幼齒的宮女跳踢□舞,玩馬球。模擬騎馬,揮打球棍。(參考平劇的虛擬美學。)

第三景 霓裳舞衣曲

楊玉環獨舞(參考白居易同名詩)。眾女樂端坐舞台後方揮十指彈琵琶,舞者如仙般出現,跳有這首著名的霓裳羽衣舞。配樂參考原印度樂「婆羅門曲」或後來的清商樂,深具佛教的玄妙。舞者飄渺獨立,如駕雲,如風捲雪花,如乘風而去。

第二部份:歷史人物

舞臺上垂掛六幅空白卷軸畫像。可採用唐凌煙閣畫像磚,多古風。在畫像磚背景前靜立六名歷史人物,若隱若現。六人一一隨音樂步出畫像起舞。各人展現的故事和舞蹈風格迥異。舞蹈完後人物退回畫像,靜立如畫。一人舞蹈時,其餘五人可在畫前或舞或止。

1. 治國(太宗)

一代雄主太宗雍容步出畫像。群臣立於朝下,紛紛獻策,進諫。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一黑衣黑麵人賄贈之絹,太宗見之,故意加賜他幾十匹絹,長孫自慚難當。「恥辱勝於刑殺。」

長孫受賄喜不自勝,手舞足蹈,把長絹披掛身上。太宗贈絹一匹接一匹連綿不絕,長孫滿手是絹,絹一層層捲裹身上,作繭自縛。長孫的慚愧,驚懼。這段舞蹈的現代意義深刻,太宗對腐敗的深痛是唐代昌盛的必要原因之一。

2. 入藏記(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一行行旅。與吐番讚普會面的盛大儀式。公主隨從中有車禦,駱駝,騾馬,工匠,農官等,隊伍攜帶佛像,經書,天文曆法,五穀,把種植、磨麵、釀酒法等贈給吐番人民。行列中人人高舉經幡,手捧谷物,磨,酒甕,觀星儀等,以展現大唐文明。吐番人民列隊歌舞迎接。

兩組陣勢斜角對立,突出胡漢之間服飾和舉止的差異。

3. 取經(玄奘)

玄奘隻身一人揹負行囊穿越沙漠取經。舞臺上空曠,寂然。沙漠中風的呼嘯聲。沉緩的獨舞。進退之間舉步唯艱。空手與看不見的敵人搏鬥。與心魔的對抗。幻境中出現的各種魔。可以抽像表現,如紅衣人,白衣人,黑衣人,綵衣人。也可以人扮獸,更形像化。如黑豹、火、彩羽鳥等。有時突現軀體,有時藏身在寬大的布塊後舞動,難以捉摸。如果舞者功力深厚,獨舞境界更高。

4. 無字碑(武則天)

武則天身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孤寂和圍繞她的爭議。她為自己豎立的無字碑。她煢煢一人,探手奪取皇帝的冠冕。許多隻阻礙她的手,沒有臉孔的人。她在屢次挫敗後好不容易奪得冠冕,把它慢慢、慢慢地戴上頭頂,在左右僕從的服侍下慢慢穿上厚重寬袖的大禮服,在鏡子前長久端詳自己。移步到一塊空地,一塊磚一塊磚雕砌碩大的無字碑。這是一場 象徵意味濃厚的獨舞。

5. 月下獨酌(李白)

李白穿一襲白布衫在松下飲酒獨舞,月下對影成三人。醉步。月化身為仙,影子著灰衫,與李白共舞。時而獨舞,時而與影或月雙人舞,時而三人共舞。後泛舟湖上,撈水中月影。配李白詩歌,吟唱或以書法如音符般打在銀幕上。

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6, 忠貞,書法(褚遂良)

褚遂良,太宗名臣,輔佐高宗有功,後因力諫不立武後而被逐,上書高宗陳情不納,死於道中。

與高宗的對話。張力強烈的對舞。高宗展現的傲慢的權力。背後的武則天若隱若現的身影。被放逐的褚遂良獨自一人越行越遠,來到一片荒蕪中。身穿紫袍服的老人在空中揮毫,筆和他的身子合而為一。銀幕上即時打出寫在紙上的墨跡,一筆一筆成形。莊嚴厚重的楷書以褚遂良真跡做成幻燈。所書文字即上高宗陳情書。忠臣孽子的孤憤以及老之將至的悲哀交錯,透過執筆的手腕及全身的張力傳遞出來。這一段舞突顯唐代書法藝術與人格合而為一。

第三部份:民間生活,舞蹈

第一幕。採蓮舞

採蓮女划舟入蓮池,一朵朵蓮荷、蓮葉在她們身邊散開而又聚合。少女一邊唱歌一邊採蓮。蓮花叢中幾朵立體的白雲倒影。及採蓮女腰的眾多小舞者身著蓮花瓣、白雲,手持大蓮花葉在她們四周移舞。大小舞者之間生動的和聲對位。

李白「越女詞」:「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白居易「採蓮曲」:「菱葉縈波荷顫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慾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白居易「看採蓮」:「小桃閑上小蓮船,半采紅蓮半白蓮。不似江南惡風浪,芙蓉池子臥床前。」

王昌齡「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第二幕 麗人行,洛陽少年

第一景 麗人行

春天,唐代婦女有賞牡丹的習俗。她們三五成群出遊,披華麗的披肩,從腰間解下紅裙繫在樹梢以為屏障,在牡丹花叢邊席地而坐,賞花飲酒。抒情而閒適的一段舞蹈。仕女散落舞台錯落有緻,以顯踏青的自如。

可大膽表現牡丹,小舞者層層花瓣裹身,手持綠葉旋舞,為牡丹花叢。白牡丹,粉紅牡丹,艷紅牡丹的組合。眾花神飄然而降,以半長水袖愛撫牡丹。

第二景 洛陽少年多意氣

一群腰間佩弓的少年策馬飛奔而至,遊戲地奔入散坐地下賞花的麗人,哄笑之間把她們衝散。轉身拉弓,騎馬(參考杜牧詩「洛陽少年」),意興風發,展現唐朝雄性的生命力和陽剛之美。

第三幕 拜月

唐代習俗每逢新月,婦女在庭院拜月祈福。一群少女在院落拜新月,她們嬌羞而又虔誠,或長跪,或單腳曲膝,或直立而拜。群舞表現少女對幸福純真的嚮往。她們手提金黃、月白色燈籠,舞臺上高懸一枚金黃弓月。這段舞表現少女清新純潔的美感,可穿乳黃、牙白色調長裾,剪裁簡單,突現少女純美的身體和情感。

張夫人「拜新月」:「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初籠桂,虛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妝樓上,鸞鏡始安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勝情,庭花風露清。月臨人自老,人望月常明。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

李端「拜新月」:「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第四幕 大唐盛世

第一景 辛勤興邦

舞臺上衣飾、容貌各具特色,純樸的唐人三五成群一一出現在舞台上。男女老少背糖葫蘆串、童玩,肩挑籮筐,推雙輪車,牽小孩,手持紡輪、秧苗、桑枝、布匹,從舞台四方兩兩相繼出現。自然而有序,有機而不亂。人們幹手裡的活﹕紡紗,染布,插秧,採桑。可以空手做勞動的動作,也可以持 象徵性的秧苗,布匹。小販把自個兒販的甚貨拿在手裡叫賣。小孩跑跳在舞台上。駝背拄枴杖的老人。仿若清明上河圖裡的一段畫。

第二景 民間舞蹈

人群後退,形成空地,在勞動的眾人之間開始了活潑的民俗舞蹈﹕踏歌。大家手牽手、腳踏地,邊歌邊舞。眾人圍在一旁觀看叫好。

市井藝人穿插獻藝。可安排雜技如踩高蹺,走繩索,疊人,酬神面具舞,或偶戲如鳥舞、鳳凰、麒麟舞等。強調業餘性,遊戲的喜感多於表演。一頭巨大的偶鳥穿行、起舞。獨角的麒麟如舞獅,但造型童稚而有古風。可大膽發揮想像力,重現唐代遍地開花的藝術風華。注意避免繁複、現代,越古樸、簡單越好。

可配民歌竹枝詞。劉禹錫:「江上朱樓新雨晴,穰西春水湖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劉禹錫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心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聲。」

第五幕 佛光普照

第一景 禮佛

穿金黃袈裟,舉經幢、華蓋,手捧蓮花的比丘、比丘尼魚貫穿過舞臺。唐佛教盛行,寺廟寶塔盛多。比丘立掌穿過朝經幢膜拜的信眾。寺廟前的祭祀。獻花、禮佛之舞。純粹儀式性的,舞蹈的極簡主義,以突出敬神之意。以比丘、比丘尼的金黃袈裟為主體,呈現肅穆的美感。毋需置神像,祭祀抽像化,突顯人的虔敬。以整體的肅穆莊嚴之美來體現神佛的神力。這一段舞蹈節奏緩慢,素美,如凍結在時間之中。如佛經上的字身披金光走下來。

第二景 天象。大法度唐人

天樂、飛天滿身佩瓔珞而舞(如菩薩蠻),梳高髮髻,儼然一群菩薩下凡。偶戲中鳥、麒麟穿過飛天來到舞台前景,突現萬物蒙福,慈披天下的歡騰喜悅。這一段舞者由少入多,鳥偶、麒麟的出現與女舞者成有趣的對比,兩者互動精采,有童稚華美之趣。

前幾幕中的歷史人物、異族首領一一現身,獨舞片刻後加入眾人。眾舞者與唐人百姓同現,普天歡慶。太宗置身其間,如神佛下凡。

「支離破碎載乾坤,一夢萬年終靠岸」。這段舞蹈承載神聖的歷史感,昭示過去與未來奧妙的融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