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球兩棲類銳減 絕種情勢日增

氣候變遷速率已超過兩棲類能夠適應極限

人氣 1

【大紀元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于止戈編譯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兩棲類數量發生全球範圍的縮減,最合理的解釋是目前全球天候變遷的速率已經超過兩棲類適應的極限。

兩棲類數量接二連三的發生銳減,甚至滅種,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學報上發表一份報告,提及前述現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兩棲類適應速度不夠快。地球上已知的五千七百四十三種兩棲類有超過四成數量減少;超過三成面臨威脅;一百六十八種已經滅絕。環境變遷對兩棲類所造成的衝擊遠較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動物來的廣泛深遠。

奧勒岡大學動物學教授布勞斯坦(Andrew Blaustein)是全球研究兩棲類族群數量的專家,他雖然表示科學界已經掌握部份兩棲類數量銳減的原因,比如曝曬於UV-B紫外線之下、棲地消失、殺蟲劑、傳染病等等。但布勞斯坦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認為兩棲類要面對的不僅是上述的這些環境壓力與威脅,因為環境中存在威脅一直是常態。以脊椎動物發展歷史而言,以往兩棲類適應得相當成功,即使天候惡劣,其他物種已經消亡殆盡,兩棲類依舊欣欣向榮,不過是現在的兩棲類已經無法「與時俱進」了。

生物學家提醒,目前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率是最近十萬年內的新高,而生物學家之所以特別關注兩棲類是因為其生理構造特殊、複雜的生活史,如具滲透性的皮膚、水陸兩棲、產下的無殼卵等等,這些特徵經常使它們面臨的環境相對複雜多變。

兩棲類以往的生存優勢經過數百萬年後,反成為生存的考驗,比如許多兩棲類習慣把卵下成一團,或是以母體群聚方式產卵,目的通常是避免掠食者,也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但是全球暖化使部份兩棲類罹患特定傳染病的情況惡化,而個體間靠得越近,疾病傳染越容易;過去的水質較為清澈,今日人類使用的大量化學肥料、牲畜的排泄物均使淡水池塘的優養化日益嚴重,隨之而來的寄生蟲感染與化學污染也日益普遍;還有,許多兩棲類在開放的淺水水域產卵,因為這些水域陽光充足,含氧量高,幼體發育速率較快,被掠食的機會也少。但是目前由於南極上空臭氧層遭破壞,部份地區紫外線增強,導致物種突變、免疫系統功能減弱與成長遲緩。以往的紫外線輻射量即使有變動也還在兩棲類適應範圍內,但是今天紫外線的快速變動速率已經超過兩棲類負荷。

研究人員表示,兩棲類親代與子代間的差異並無明顯規律,差異結果有利於生存的機率也十分渺茫,多數屬於缺陷;在加上兩棲類的生活史讓它們在面臨生存危機時,比其它物種更加脆弱。

兩棲類目前的情況告訴人類整個地球環境變遷的速率已經超出生物適應調節的負荷,兩棲類只是揭開序幕而已。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懷念小時候的散步道
澳洲研調:珊瑚白化與氣候變遷有關連
南投縣議會要求縣府  重視全球暖化問題
美國會聽證會:氣候變遷威脅美國家安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