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膽八寶摻松煙, 千錘百煉成方圓。
奇墨入紙龍鳳舞, 內外兼用病魔寒。
這是一首清人吟詠「五膽八寶藥墨」的詩篇。乍看,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此詩,其實這首詩正道出了以藥製墨和以墨入藥的雙重含義。
墨,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文房用品。墨的產生製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一)以藥製墨 相傳最早的製墨家,是西周宣王的邢夷,據《述古書法纂》載:「邢夷始製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據考證,戰國時期的竹簡上所書的墨蹟文字,乃是天然石墨,並非人工製造。秦以前皆用天然石墨,秦以後才出現人工造墨。目前,我國所見最早的墨,是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發現的墨塊。漢代,墨的重點產地是陝西漢陽,古稱「麋」。據東漢•應劭《漢宮儀》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渝糜大墨一枚,渝麋小墨一枚。」可見,漢代宮廷已有用墨來賞封職官。故後來製墨有延用「古渝麋」舊稱的。直到三國時期,才出現了有史以來記載的既真實又可信的魏國的一位有名的製墨專家——韋誕(字仲將),世稱「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其製墨技藝可以想見。唐代由於政府的提倡,文人墨客的講究,國家設官置廠,專事造墨。對於取材、選料多有拓展。如著名的墨官祖敏,製墨之佳,聞名天下。其製墨必用鹿角膠煎膏和成,這便發現了以藥製墨的端倪。南唐後主李煜,賞識安徽歙州奚廷窪所製之墨,賜給國姓,改名李超,其所製之墨,稱為「李墨」或「新安香墨」。李廷已用龍腦、麝香製墨了。從此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美名,至此,李墨便成了最稱譽於世的墨。
宋代,以徽墨為代表,名人輩出,出現了諸如張遇、潘谷、高滋、朱知常、戴彥衡、葉茂實、高慶等製墨名家。其墨主要分為油煙和松煙兩大類。宣和帝以蘇合油摻煙和墨,雜以百寶,金章宗購之每兩黃金一斤,欲仿不能,歎謂墨妖。此時之墨,在製法上已有相當的改進了。
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間,開始出現了用桐油煙、豬油煙造墨。原料品質提高,墨的光色黑潤度也更上一層樓,並出現了專門用中藥來製墨的製墨名家。據考,明代萬曆年間,著名墨工程君房,在製墨配方中,加入了十幾種名貴的中藥,如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公丁香等 配料,製成了超漆煙墨,使墨的品質更大大地提高了一步。達到了氣味芳香,光色紫潤,質地細膩,掭筆不膠,人紙不暈,宜書宜畫的藝術效果。程君房曾經自誇說:「我墨百年後可代黃金」。的確,他所製的「玄元靈氣」、「廖天一」兩種墨,現在已經拿兩、三倍黃金的高價來購買它了。
隨後,清代的四大製墨名家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所製之墨,均摻中藥,形成了以藥製墨的奇特的中藥它用文化現象。各家異彩紛呈,所用中藥種類繁多,品種不一。如:上海曹素功墨,其主要原料採用桐油,另外加上麻油、豬油、廣膠、麝香、梅片、冰片、珍珠、金箔以及其他名貴中藥香料,運用傳統工藝,經過煉油、攪坯、翻晾、描金等十二道工序,歷時一年之久,精製而成,其特點色澤如漆、香味濃郁,墨蹟不腐不蛀。由於墨中加入十幾種名貴中藥材,其馨香之氣起到了防腐避蟲的作用。使用時墨氣芳香沁人,能提神助興,爽人益志。
又如清代舉人謝松岱創製的「得閣」墨汁,採用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膠、冰片、麝香、苯酚等藥物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膠具有懸浮力,使墨著紙不湮;冰片、麝香均為名貴芳香中藥材,清香四溢;苯酚為防腐劑,使墨汁長期貯存,不腐不臭,書畫方便,四季咸宜。關於以藥製墨的史料,我們還可以從以下的著作中得以更進一步的瞭解。
1.宋•李孝美《墨譜》載:「製墨香,用甘松、藿香、零陵香、白檀、丁香、龍腦、麝香。」
2.宋•張世南《游宦紀聞》載:「書大字,用松煙墨,每患無光彩而墨易脫,偶得太一宮易高士書符用墨塊,試之果妙,其法:以黃明膠半兩許,用水一小盂,煎之五分,蒸化尤妙,如磨松墨時,以膠水兩蜆殼,硯至五色見,渤作,再添膠水,俟墨濃可書則止。如覺滯筆,入生美自然汁少許,或溶膠時人濃皂角水數滴亦可。」
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其(蠟梅)樹皮浸水磨墨,有光彩。」「又沒石子,合他藥染須。造墨家須用之。」
4.明•惠康野叟《識餘•卷三》載:「三衢葉茂實,造軟煙。法以木作暖閣高足其上,以紙罩地為帳,高七八尺,于閣下用木宛數十,貯油炷燈,閉之密室油氣透頂,其輕且遠,與他煙絕異,膠法甚奇,中用紫礦、當歸、秦艽、腦麝、畫燕支、沒石子之類,蓋取其活膠而不滿世。故經久而色光不少渝。」
文章來源:大中華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