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五日電)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曾有窮困的成長記憶,推動社福政策,格外具有說服力,加上學術底子紮實,讓他少了政治味,多了人情味,行政院「大溫暖」政策洋洋灑灑,要為弱勢族群帶來春天。
出生台北縣泰山鄉農家的林萬億,家裡有十個兄弟姊妹,由於經濟困窘,阿公給他取了「萬億」的富貴名字,希望他有錢過一生,但他卻走上社福志業。
商職畢業後,林萬億兩度大學落榜,退伍後發憤念書,終於考上台灣大學社會系,並唸到碩士,後來以公費負笈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社會福利學博士,回台後成為知名社會學者。
不管是學術或政務,林萬億總有開不完的會,他還有個跟開會有關的笑話。他表示,如果怕鬼,唸阿彌陀佛、阿門其實沒有效,要講「開會了、主席致詞… 」,這樣連鬼都怕。
他說,開會最怕「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執行」,只要把議題訂好,資料準備好,問題解決設法,開會就有樂趣。
和行政院長蘇貞昌一樣,林萬億也常把「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掛在嘴邊,當年他自己也曾一度為了家計,差點放棄唸書,「十二國民基本教育」措施先從協助弱勢高中職生做起,勾起了他的回憶。
林萬億說,當年唸高職時,為了省錢,從泰山搭公車到台北市後,其實還要轉車才能到學校,為了省車錢,每天走二、三十分鐘的路上學。「看到窮苦、被放棄、被瞧不起的人,我都會格外注意到,同時也警惕自己,不要做錦上添花的事」,因為嚐過貧苦滋味,林萬億對弱勢處境感同身受,和一些政治人物不一樣,他比較不會專從菁英角度看事情。
林萬億是蘇內閣社福大將,除「大溫暖」政策,也致力擬定或修訂多項重大措施,包括十二年國教、優生保健法、十年長期照顧計畫、國家語言發展法、國民年金法等。新觀念或新政策往往面臨質疑或挑戰,問他壓力大不大?他說,對的事情就去做、勇敢承擔,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同時盡量兼顧少數人感受。
北歐話題是台灣近年顯學,林萬億對北歐社福制度研究甚深,他認為,各國國情不同,不期待台灣會和瑞典、芬蘭一樣,重點在於人家也窮苦過、掙扎過,後來卻可成為社福先進國家,值得台灣參考,但不一定要模仿,社福社會不是一蹴可幾,這條路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