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泠絃綜合報導)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推出「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系列,首場由龍應台女士主持,邀請馬英九先生,於4月28日假中山堂光復廳發表演講,以「兩岸問題新鮮看」為題,主張台灣的未來應以開放、務實的態度,從全球的角度去理解台灣的定位。馬英九說:「大陸只是台灣在全球佈局的一部分。」
基金會的「思沙龍」一向以全球議題為核心,此次首度聚焦台灣,從歷史的、文化的、人權的、經濟等層面,深思台灣曲折的過去,前瞻台灣的未來。馬英九在演講時表示,現在必須換用歷史的角度,以及全球的視野,思考台灣的定位。他列舉鄭氏父子來台後的貿易活動,以及劉銘傳對台灣的貢獻,而應思考如何與全球接軌。
「劉銘傳死後一百多年,我想我是現在他在台灣最大的『粉絲』。」馬英九說,劉銘傳在當時的上海考察洋務,學習國外的知識,因此 1884年清朝派他至台灣基隆抵抗法軍時,不僅擊退敵人,更是他日後建設台灣的基礎。當時,劉銘傳引進英、德、法、丹麥等諸國人才,基隆至新竹的鐵路,建立台灣到福州的海底電纜等現代化設施,以 BOT的精神讓台灣成為當時清朝最現代化的一省。
馬英九講述台灣歷史時,也分析當今南韓、新加坡、愛爾蘭等國在發展優點,與台灣進行對照。他認為新加坡憑著「溝通全球」、「開放」、「可信度」、「企業精神」,讓這樣的小國能夠讓全球 7,000多家跨國公司在此設點;而愛爾蘭從過去被喻為富國中的窮國,發展到今日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投資與外包中心,《經濟學人》稱之為「閃耀的愛爾蘭」,憑藉著正是開放、務實與彈性,這些都值得台灣借鏡。
馬英九表示,從台灣的全球定位看兩岸關係,可以發現台灣仍有優勢。例如台灣在地理位置上可說是東亞的中心,到臨近亞洲各大城市平均只要2到3小時的航程,有成為「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之條件,然而因為政治因素,影響外商的意願,像全球快遞公司認定台灣桃園機場位置最佳,卻因無法直航大陸,現在則將亞洲區營運總部先設在廣州,但是至今仍未放棄以台灣作為轉運中心的想法。
「大陸只是台灣在全球佈局的一部分。」馬英九認為,對於兩岸關係應以務實、開放的態度,才能夠維持建設。商人把製造移往工資較低的國家是自然的事,就算去禁止,他們還是會另尋出路;馬英九希望台商把營運總部、研究、發展設計、行銷部門根留臺灣,低階生產可到其他國家,以進行產業升級,但前提是從臺灣到各處都方便。
他雖不贊成台獨,但也認為此時不必急著決定統獨,主張目前台灣應以維持現狀為主軸,並厚植實力,未來才有談判的條件。
相對於馬英九的政經視角,龍應台女士則大衛與巨人歌利亞的形象,比喻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並探問台灣在文化民主等「 soft power」有無優勢。馬英九對此回應表示,就出版品與人口數的比例而言,其實台灣的出版文化便顯得十分有活力,而且還是華文人才的重心,像馬華文學在台的推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中文著作皆在台出版,即可見端倪。
龍應台以四個小故事介紹昔日長官,幽默的出場讓馬英九尷尬一笑。//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面對當前的台灣民主品質日趨下滑,對中國從典範逐漸變為負面教材的情形,馬英九認為,僅管台灣的民主政治不是十全十美,但不應就此否定民主價值,應該找出問題根源改進之,別忘了美國民主也曾經歷過國會議員帶狼狗打架的年代。自由民主一直是台灣的優勢,他始終都不會喪失信心。
馬英九答覆民眾提問時說,中國大陸對臺政策,變的更細膩且有針對性。在1995到2005年大力推銷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促統,但是失敗得很慘。中共現在策略改變,以防獨重于促統,但是外交與其他事務對臺灣包圍打壓並沒有減少。
他說,處理兩岸關係要開放務實,對中共的打壓也要抗拒。臺灣要有適當國防,要有力量,不是一開放國防就不要,但目的不是為了打仗,是為了減少衝突。台灣無法避免跟中國談判、打交道,即使採取務實開放,攸關國家安全及利益的部分,不該讓的一吋都不能讓。
馬英九表示,中國除了人權、貿易逆差、仿冒,還有環保、能源、貪污等問題都不好解決。這些台灣也要關心,不能因為要做生意,什麼都不管。龍應台回應表示,先前她曾發表給胡錦濤的一封信,當她在批判胡先生關閉一個媒體的時候,即是在利用台灣的位置,希望協助大陸往良性方向發展,在香港當一個記者被以間諜罪關押時,也有許多有心人站出來聲援,他們同樣是站在自己的位置,設法讓中國往良性發展。一個良性的中國對整個世界和平是很關鍵的。
也有民眾提及族群問題,馬英九說,這個問題每到選舉就被提出,但越年輕一代越不覺這是問題,政治人物也要有良心不要炒作,選民也應建立價值觀,誰炒作族群議題就不投票給他,讓他受到懲罰。
馬英九說,臺灣過去有原住民和漢人、閩客、漳泉族群的衝突,但是對臺灣一點也沒有好處,幸好這幾十年衝突減少,相信將來會越來越少。◇
視頻 : 龍應台邀馬英九與台灣民眾談兩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