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羅太:為自己精神健康著想,不如走了吧!
【大紀元4月26日訊】人人盡說教師壓力大!可沒有人想到教統局官員承受的壓力,著實也非常、非常常大啊!八
打從「教改」口號最先喊起來的那個年頭,當時的教統會主席梁錦松率先套用「文化大革命」的口頭禪,說要「攻破三座大山」。首當其衝的「大山」就是教育署。李國章和羅范椒芬主持「局署合併」,名為精簡架構、節省資源,實際效果卻是「送走」了大批經驗豐富、熟悉教育實務的專業教育官。此後,教統局高官,十居八九都是政務官。從來港府的運作,專業部門靠專業官員做為實務的骨幹,政務官員只佔據最高的一兩個職位,提供較闊的政治視野和指示政策的方向;主要業務由專業官負責。每個部門內這樣的專業與政務協調,是長期以來港府施政成功的要訣。可惜「局署合併」之後,教育職系高官的有能者,已是走得七零八落,不成氣候。羅太和她帶來的政務班子既不懂實務,也不一定有多大誠意去學習……須知道,要掌握教育實務,得從前線教師的實務教育工作做起,累積多種教育崗位多年的經驗;不是上一兩年夜課,拿個「教育碩士」,就是個「教育家」。羅太班子既缺少實務經驗和知識又不肯聽從專業官員的規諫,幾年下來,「教改」政策都是務虛的為主。八年間出爐三百多項新措施,是強政勵治還是紙上談兵,公道自在人心。其中也有不少嚴重的行政失誤。例如:在教育規劃上忽略了學齡人口下降的因素,導致各環節的預算紊亂。供應服務與現實脫節,既虛耗公帑,也禍及學生、家長、教師。又例如:花上每座近億公帑建造千禧校舍,過不了五年卻把學校「殺」掉。這些都是教統局領導「要紅不要專」、外行領導內行、虛實不分、本末倒置的惡果。
承受這些惡果的,除了學生、家長、教師和校長,還有教統局的專業教育官。他們也是出身教師行列,雖然轉職教育行政,大半還是本著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良心去辦事。「教改」說來就來,要「破舊立新」,把它們落實。難怪這麼多教育官員退休了。無論離去者是愧對同工也好,不恥「為五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也好,總之留在教統局繼續支撐局面的資深教育官員人數有限;在中才幹超卓者更少;他(她)們承受的壓力,真是不言而喻了。
此時此際任職教統局,工作壓力很大比重來自最上層。李生、羅太都是著名的「一言堂」。業界很多人都知道,局內官員給兩人起了生動傳神的外號,就是King Arthur和 The Law;如果要譯成武俠小說風格的中國渾名,就是「霸王亞瑟」和「聖旨范椒」。這兩位領導人也不咬弦。當年董建華推出非驢非馬的「高官問責制」之前,羅太是教統局長,一下子來了位李生要她退居第二,當「常秘」,叫她怎生受得?李生就任教統局長前夕,羅太嚴詞下令部屬,事無大小都不准告訴他,只可以由她壟斷局長的資訊。四年下來,兩人仍是貌合神離。李生也建立了一些自己的資訊管道、招致了一些自己的班子。就是這樣,教統局的政策和行政,往往更變本加厲地來無縱、去無跡,叫人摸不著頭腦。政出多門既苦了學生、家長和教育界,更令教統局的官員無所適從。
造就今天教育界的「壓大煲」,「教改」的內容和速度是最大因素。但推行「教改」採用的「文化大革命」式的手段、教統局官員缺乏實務知識、和教統局最高層的人事瓜葛,也都是重要成因。物理學家說,壓力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向下壓、也向上壓。李生和羅太處身在這麼沉重的壓力之中,不能自拔。當局者迷,也是值得我們同情的。我們都知道長期承受壓力而無法逃避,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有損害的。李生是醫生,羅太追隨一位心理學教授讀了個教育碩士,兩者一定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只是不知道怎樣解脫自己罷了。身陷困境,李局長焦燥得終於在電視螢幕上咆哮了。熟悉教統局情況的同工都知道李局長和羅常秘書各自在下屬或業界弱勢人士面前大發雷霆,不是罕見的事。心理學家更知道這是危險的癥兆。一次又一次有人死了,不知道人命關天,仍然無動於衷,說出心狠口薄的說話,這也是危險的癥兆。我們關心全港學生、家長和教師,也關心教統局官員的福祉。事到如今,我們只能誠懇地勸告:李生、羅太,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著想,不如走吧!
古人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今天我們說:官不顧死,奈何以死諌之?李生、羅太是不知道敬惜民死的高官。曾生是珍惜民命的特首嗎?(//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