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國際要聞

非洲貧困根源:誰之過(下)

【大紀元4月23日訊】(BBC中文網記者 沈平報導) 非洲擁有豐富的石油、鑽石和其它礦產,赤道一帶的宜人氣候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可是非洲卻始終未能擺脫貧困落後的狀況。在這一集,我們探討石油、外國勢力和媒體對非洲發展的影響。

石油的詛咒

尼日利亞、安哥拉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每天靠出口石油賺取的外匯達一億美元,可是她們卻屬於全球最貧窮的30個國家之列。加蓬、赤道幾內亞和剛果(布)也都盛產石油。

被稱為「黑金」(黑色黃金)的石油,不但沒有為非洲產油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契機,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和石油收入分配不均,反而助長了這些國家的腐敗現象,甚至帶來戰亂和紛爭。

牛津大學一項分析研究發現,在非洲,沒有什麼資源的國家爆發內戰的概率不到1%,而資源豐富的國家則高達25%。剛果(布)和安哥拉1990年代的內戰很大原因就為了搶奪石油資源。人們把石油帶來的禍害稱為「石油的詛咒」(curse of oil)。

由於歷史的原因,很多非洲國家的石油控制掌握在原來的宗主國和西方大國手中,主要為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大石油公司為了取得合約而賄賂當地官員這種不良風氣一直為人所詬病。

石油業鉅子殼牌石油公司在2004年就曾經承認,他們在尼日利亞的石油開採「有意無意地」助長了該國的衝突、貧困和腐敗問題。殼牌全球產量的一成來自尼日利亞。

與農業不同的是,石油工業對非技術工人的需求很低,能夠為普通百姓提供的就業機會不多。石油利潤直接在政府和石油公司之間往來,巨大的石油收入直接流入大人物的口袋。

在美國的一項刑事調查發現,赤道幾內亞的總統竟然在美國的銀行戶口存了7億美元。而這個人口只有50多萬的蕞爾小國在1990年初才發現石油。

英國石油公司BP承認「石油的詛咒」這種問題的存在,不過他們表示自己只是私營投資者,無權干涉當地政府應該如何運用石油收入。

美國國際開發署前承包商瓦勒瑞說,毫無疑問,美國會利用援助達到一些政治目的,其實其它一些國家也是這麼做的。

外國的「援助」

我在烏干達和盧旺達不同地方,都見到很多來自聯合國或者其它國際救援組織的車輛或者辦事處。非洲很多國家嚴重依賴外國的援助,外國的影響力也引起人們的關注。

BBC雜誌《聚焦非洲》(Focus on Africa )政治專欄作家、祖籍肯尼亞的Mukoma Wa Ngugi在最近一篇文章中,警告非洲國家要警惕外國的「銀彈政策」。

他指出,外國非政府組織尤其是來自美國的非政府機構,威脅到非洲的民主發展,這些組織打著幫助非洲擺脫貧困的幌子,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國家謀取利益,並且削弱了受助國的主權。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 )在全球許多發展中國家展開人道和發展項目,我的一位紐約朋友瓦勒瑞曾經承包過國際開發署的一些項目,她表示:「毫無疑問,華盛頓會利用援助來達到一些政治目的,其實其它一些國家也是這麼做的。」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國際救援機構在協助非洲國家的基層建設和提高民眾生活方面,作出了相當的貢獻。很多醫院、孤兒院、學校等都是由這些志願組織開設的。

中國的影響

幾十年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一直向非洲國家提供巨額貸款和援助,然而這些貸款和贈款往往都附帶條件,要求接受國遵循特殊的政策。

但這些條件有時本身就具爭議性,尤其在私有化和貿易自由化等問題上,似乎都是對西方大國有利,因此引起一些非洲國家的不滿。

塞內加爾財政部長迪奧普曾經指出,中國的貸款十分吸引非洲國家,因為這些貸款的附加條件少。此外,中國對非洲的不少貸款屬於低息、貼息貸款,而且落實到位的時間比西方的快。

非洲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額10年間增長了10倍,單是2006年1月到9月的貿易額就已經達到406億美元。中國已超越英國,成為繼美國和法國之後,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與冷戰時代不同的是,如今中國發展非洲關係不再以意識形態為主導,而是以國家切身利益為首要考量,尤其突出的就是能源戰略。

如今這種雙邊關係已進入了高科技領域,比如,中國已在蘇丹石油工業持有相當的股份,在剛果採礦,在埃塞俄比亞建立電訊設施等。

由於北京一向堅持不乾涉別國內政的外交方針,中國與蘇丹和津巴布韋等國的密切關係,引起了西方社會的指責,他們認為北京助長了這些國家侵犯人權的行為。

另一方面,一些在非洲擁有巨大經濟利益的西方財團,也擔心中國企業「搶走了他們的奶酪」,而加入批評北京的行列。

很顯然,非洲大陸再次成為各方較量的擂台,不過如今大國爭奪的是經濟和能源利益,而不再是「姓資姓社」 的問題。非洲國家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自身的優勢,遊刃於各大國之間,創造三贏的局面,則是非洲幾億百姓的福氣。

媒體的責任

非洲的新聞界人士曾經不止一次批評西方媒體只熱衷於報道關非洲的負面新聞,對正面新聞卻不怎麼感興趣。

尼日利亞總統奧巴桑喬也曾斥責西方媒體對非洲的片面報道。

在去年一次非洲媒體峰會上,尼日利亞一位報紙編委會主席指出,西方媒體非常「關心」非洲的民主進程,但是民主並不是非洲國家目前最迫切的追求目標,因為大部分的非洲百姓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掙扎。

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非洲的投資回報率達25%,然而佔世界人口12% 的非洲,卻只吸收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量的2%。《環球》雜誌引述南非斯泰倫博什大學的戴維斯博士認為,西方傳媒主導的國際傳播格局,是造成非洲形像不佳的主要原因。

我認為,這些批評有合理的地方,但也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到媒體身上,因為按照新聞規律,無論哪裡發生的天災人禍都值得報道。

而縱觀全球,除了那些明顯帶有政治色彩的媒體,大部分的新聞機構都以監督政府施政、揭露不法行為為己任。英美媒體也總是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報道自己的政府。

非洲大陸相對貧窮落後、發展遲緩,當年的殖民統治者固然負有一定的責任,雖然國際社會、志願機構等外界對非洲的支持和援助十分重要,不過,建設國家的擔子最終還是落在每一個非洲人的肩上,畢竟路是要自己走的。(//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