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2007年4月22日華盛頓報導)美國商務部在上個月宣佈對中國銅版紙徵收反補貼關稅的行動在美國商貿界引起很大的反響,有關人士的看法和立場截然不同。
*同時征反傾銷反補貼稅開先例*
美國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徵收反補貼關稅的行動之所以格外令人關注是因為這個行動開創了美國對非市場經濟體同時徵收反傾銷關稅和反補貼關稅的先例。
根據美國法律規定,對非市場經濟只徵收反傾銷關稅而不徵收反補貼關稅,因為非市場經濟體的政府補貼的數量難以確定。
關注美中貿易的人士擔心,此口一開,美國業界會產生群體效應,美中雙邊貿易的前景將充滿了新的變數。
*哈夫鮑爾:缺少法律連貫性*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加裡.哈夫鮑爾表示,商務部的這種做法在法律上是矛盾的。
哈夫鮑爾說:「我意識到這種做法缺少法律上的連貫性。為了徵收反傾銷關稅而把一個國家說成是非市場經濟體,而為了徵收反補貼關稅又把這個國家說成是非非市場經濟體,這種做法把我們引入了量子力學的迷宮中去了。我們知道經濟學是一種缺乏想像力的學科,採用這種二元論是很成問題的。」
哈夫鮑爾認為,美國如果把這個案子打到世貿組織去,勝訴的機率不大。中國會根據世貿組織的條款和美國的法律進行辯護,而世貿組織的上訴機構是很可能會認同中國的說法。
*斯圖亞特:符合現實*
但是,華盛頓斯圖亞特律師事務所的貿易問題專家特裡.斯圖亞特認為,對非市場經濟體徵收反補貼關稅的做法應該歷史地看。
斯圖亞特說:「『非市場經濟』這個概念是冷戰時期產生的,是在蘇聯產生之後,西方國家為處理跟共產黨國家的貿易關係採取的一個政策。1984年,美國跟這些經濟體的貿易量是微不足道的。在80年代中期,商務部出於各種原因決定不對這些國家徵收反補貼關稅。但到了2007年,情況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在美國跟中國的龐大貿易赤字面前,商務部的那個決定就顯得太不合時宜了,情況比80年代複雜多了,應該有所變化。」
斯圖亞特表示,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充斥美國市場,對美國的許多行業,特別是製造業,造成了嚴重的衝擊。他認為,中國政府給出口企業提供的各種補貼,特別是通過人為壓低人民幣幣值給出口產品提供的價格優勢,對這種局面的形成具有明顯的作用。
斯圖亞特認為,對中國產品徵收反補貼關稅是符合目前現實的正確做法。
*雷波維茲:製造業危機不存在*
對於斯圖亞特的觀點,華盛頓另外一家律師事務所「霍金.毫森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路易斯.雷波維茲提出不同看法。他說,支持對中國徵收反補貼關稅的人所說的製造業危機其實並不存在。
雷波維茲說:「這不大符合實際情況。這要看你怎麼看。在華盛頓,人們的注意力是在政治上。我看到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的產出從2001年以來都在增長,增幅在10%到20%之間,這要看數據的來源。
「如果我們認為美國受到海外強有力的競爭,那麼美國製造業的產出應該下降才是。但並沒有下降。即使製造業的就業狀況也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在1996年到2005年這個行業的就業減少了20%。但今年有所增加。就業不是在減少,產出也沒有下降。說傾銷,說補貼造成了衝擊,我看不是這樣。」
雷波維茲認為,製造業的變化主要是由於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導致的結構變化所引起的。舊的工作消失了,新行業的工作增加了,跟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沒有太大的關係。
*希爾曼:效果不理想*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前負責人珍妮弗.希爾曼女士指出,反傾銷案和反補貼案在過去的10年中已經度過了高峰期。她認為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採取這類措施原本是要達到減少外國企業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以達到保護美國企業的目的。但實際上,希爾曼表示,不少受到處罰的國家在繳納了罰金之後照樣在美國市場經營。而外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不是通過外國公司,而是通過美國企業,如沃爾瑪,大批進口外國商品。這些變化都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影響了反制措施的實施效果。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