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部海域黑潮送大禮 洋流發電備受關注
【大紀元4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二日電)台灣已架設百支風力發電機組,日以繼夜利用老天賜給的自然資源創造生活和產業所需電力;另一股從赤道北上的黑潮「綠色能源」也靜悄悄的流經台灣東部海域數萬年,有待現代科技拾起這個老天送給台灣的大禮,轉化成洋流發電,再創經濟繁榮。
一百支風力發電機組的總裝置容量達到16.8萬 (瓦千),這一百支風機代表著每 (瓦千)年發電量可達2500度,一年就能產生4.2億度電,可供應10.5萬戶家庭用電,而且風力發電是利用老天賜給的風轉化成電能,根本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同樣利用經年穩定的大自然力量,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的就是洋流發電。台灣四週環海,東部海域經年有強大而穩定的黑潮北上,在未來新興的再生能源利用上,可說是老天送給台灣的大禮。
立法委員王塗發日前在立法院經濟暨能源委員會質詢時曾提出,工研院能環所在1985年到2002年間,研究過9048個海流監測點資料,結果發現在綠島外海水深在50公尺內的黑潮流速最具開發潛力,以100萬 (瓦千)的雙葉片機組,每小時可產生1000(百萬瓦)的電力,整個黑潮甚至可產生多達30億度的電力。
這個看似非常誘人的電力資源為何不早進行開發?台電公司電源開發處副處長何建輝表示,從海底地圖上察看台灣東部海域赫然發現,從花蓮和平出海三公里遠,水深已達1000公尺,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
要在如此深的海域內架設發電機組,若不考慮成本效益和天然風險,基本的海洋工程就是個大問題,光是如何在海床上打樁固定機台,以及裝設輸電線將電送回陸地就夠教人頭痛,畢竟台灣沒有類似的海洋工程經驗,而國際間也不多見。
何建輝指出,台電曾在1998年和1999年間分別調查蘇澳、綠島、蘭嶼的黑潮動能蘊藏量,以及沿測線的詳細水深圖,結果發現,這三處黑潮總和蘊藏能量超過3GW,相當於2.5座核四機組的發電量,非常可觀。
這三處地點中又以蘇澳外海的黑潮平均有3.3GW以上能量最高,而且蘇澳外海海底是水深約100公尺到150公尺深的琉球島弧,稍微往南一點立即陡深到一千公尺,因此這是洋流發電的絕佳地點。
何建輝解釋,黑潮發電潛能大多集中在海底山上的上方,因為黑潮流經海底山時被迫爬坡,截面積縮小,流速加大,這種情形類似河流變窄處或兩山之間的風口,當地的流速都比鄰近地區的流速快得多。
但是海洋工程技術是一大障礙,除了要有多年在當地的詳細水域、氣候、地質觀察資料外,打樁錨定、機組、鋼纜、輸電線的品質和安裝技術都是重大考驗。
在台灣海峽有多年海上探油經驗的台灣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海域處處長陳養愚表示,除了早期基本資料探勘外,「若是」有機會選在蘇澳外海進行洋流發電,可以考慮打樁時用空心鋼管,中間加灌水泥的方式;或是用上小下大的梯型沈箱沈在海床上固定。
至於最新的海洋工程是採用浮動式工作平台,下面再用數條八英吋大的鋼纜來固定。
氣候是個惱人的問題,陳養愚舉例,英國北海的油田蘊藏量僅次於墨西哥灣,但北海一年中有一半以上時間吹著來自北極的強風,根本無法工作;蘇澳外海每年最適合工作期是5到8月,之後就要準備撤離,以躲過強大東北季風肆虐,隔年再做。
陳養愚認為,經濟效益是洋流發電很重要的考量,因為在海上風險相當大,潛水夫在水深150到200公尺的水域作業,下潛30分鐘就必需上岸待在高壓氧艙18小時減壓,人力時間和費用過於昂貴。
國外有一種海底工作船,不但配備潛水夫、海床採岩心化驗設備,甚至還配有ROV(REMOTE OPERATIONVEHICLE,水底遙控操作儀),人在船上用機械手臂遙控在水底進行維修,不過這種船一天費用30萬至40 萬美元不等,費用高得嚇人。
何建輝指出,洋流發電牽涉的問題相當深廣,無法視為一項單純的商業投資,而是一項國家型科技計畫,需要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和國科會等單位共同推動研究海洋計畫,對於洋流發電才有更深遠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