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國際要聞

非洲貧困根源:誰之過(上)

【大紀元4月22日訊】(BBC中文網記者 沈平非洲報導) 提起非洲,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飢荒、戰亂、乾旱、愛滋病,但這裡其實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赤道一帶植物茂盛。然而這些優厚的條件卻並未能轉化成發展的動力。在接下來的兩篇報導裡,我們探討非洲的貧困根源。

非洲的問題錯綜複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問題,這次在有限的篇幅裡,我集中討論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世界上48個最貧困的國家中有34個在非洲﹔在聯合國開發署的人文發展指數中,排名最差的32個國家中有24個來自非洲,非洲很多房子已經有三四十年沒有維修過。

如果翻開非洲的近代史就會發現,曾經淪為歐洲列強殖民地的非洲諸國,在二戰結束後紛紛取得獨立,可是很多國家隨即卻又陷入一場又一場的內戰、政變、地區戰爭。

政府官員忙著應付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敵人,民眾忙著為基本生存而掙扎,根本無暇建設國家。

經濟滯後

聯合國估計,非洲國家在2007年將平均取得了5.8%的經濟增長。可是,非洲還有幾億百姓並沒有真正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果實,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7億多人口當中,有一半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之下,每天的收入不足一美元。

這種情況自1990年以來就沒有怎麼改變﹔相比之下,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則從同期的30%下降到2001年的17%,而且還在不斷減少中。世界銀行指出,非洲民眾在1960年到2005年間的人均實際收入才增加了25%。

烏干達的農村地區很難見到自來水,百姓一般要走很遠的路挑水。我在烏干達的不同村莊做義工期間見到村民幾乎都沒有什麼財產,他們沒有多餘的閒錢消費。除了主要城鎮,絕大部分農村都沒有電,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這些都阻礙了娛樂和服務業的發展,助長了經濟低迷的惡性循環。

就像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非洲的貧富差距也十分嚴重,穿梭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豪華進口車與背後的簡陋木板房子形成強烈反差。

前英國駐肯尼亞高級專員克萊爵士說,一些肯尼亞高級官員貪婪地吃掉外國捐款,然後又嘔吐到捐款者的鞋子上。

烏干達一瓶汽水大約0.3美元,是很多當地人一天收入的三分之一﹔出入高檔商場、酒店和餐廳的,多數是商人、官員或者外國人。

腐敗土壤

收入不均、普通百姓和公務人員微薄的工資,再加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等等,都成了滋生腐敗的土壤。

根據監督腐敗情況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的數據,全球貪污情況最嚴重的10個國家當中有7個來自非洲。一位在非洲多個國家做過義工的加拿大人對我說:「非洲政府的貪污醜聞,就像這裡的熱帶雨一樣頻繁。」

我在烏干達接觸到的幾乎所有民眾都對政府的腐敗程度深惡痛絕,很多人不滿地說:「外國捐了幾十億美元給我們,可是錢都跑哪兒去了?」

時任英國駐肯尼亞高級專員克萊爵士在1995年就曾批評一些肯尼亞高級官員「貪婪地吃掉外國捐款,然後又嘔吐到捐款者的鞋子上。」

非洲聯盟估計,由於貪污腐敗,非洲每年經濟損失達到1500億美元。尼日利亞總統奧巴桑喬指出,因貪污而導致的損失佔該國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外國企業和援助機構將腐敗視為一種投資風險,不願輕易投入資金,經濟學家估計,為了行賄,企業經營成本將增加10%到20%。貪污已經嚴重阻礙了非洲的經濟發展、限制了外資投入。

但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很多非洲國家領導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而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打擊貪污,不同國家從副總統、前總統到部長,紛紛因腐敗而接受調查甚至烏紗不保。

不過在貝寧、馬里等國,法庭對某些貪污大案的深入調查,卻發現外國公司參與其中的證據,然而由於司法管轄權的限制而鞭長莫及。

雖然非洲絕大部分的國家都實行民主選舉制度,可是很多國家的領導人一旦上台後似乎就不願意離開,於是透過迫使國會修改憲法或條例等手段,讓自己不斷連任。烏干達、津巴布韋、赤道幾內亞等國的總統都已經在位超過20年。

然而貪污就像毒瘤一樣已經深入到每一寸土地,要根治並不容易。烏干達青年穆古魯西認為:「只要百姓依然不瞭解自己的權利、只要政治衝突依然存在、只要還有希望投機取巧的政府,腐敗永遠會在非洲大地上滋長。」

血染鑽石

牛津大學一項分析研究發現,在非洲,沒有什麼資源的國家爆發內戰的概率不到1%,而資源豐富的國家則高達25%。鑽石、石油這些高利潤的產業並沒有給非洲的百姓帶來幸福。

非洲大陸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想長命百歲的話,就千萬別染指鑽石。」鑽石是非洲的主要自然資源之一,非洲每年的鑽石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5%,然而它卻成為西非和中非一些國家的叛軍游擊隊的資金來源。

這些叛軍強迫百姓開採鑽石,然後賣給黑市商人,賺來的錢用於購買武器,普通民眾並沒有享受任何經濟利益,而反叛武裝卻壯大了自己。

最新的好萊塢電影《血鑽》就是以西非國家塞拉利昂1990年代末的內戰為背景,反映了一顆鑽石背後的血腥和骯髒。電影一開場便道破:成千上萬的人因為鑽石而丟了性命,可是這些人連鑽石是什麼樣子都沒見過。

大部分的採礦工人並不知道開採的危險性,在很多情況下,工人們沒有其它就業選擇,只得從礦主手中領取微薄的報酬養家糊口。據鑽石業組織「世界鑽石委員會」估計,目前全球還有100萬人在不正規的礦場開採鑽石。

隨著媒體的不斷曝光和非洲一些鑽石生產國局勢的緩和,各方開始重視解決「血鑽」的問題。

2003年,由鑽石行業、相關國家和機構開始實施「金伯利進程」(KimberleyProcess)證書制度,確保市場上的鑽石不是所謂的「血鑽」,防止叛軍利用非法開採的鑽石牟利。

根據世界鑽石委員會的數字,自從「金伯利進程」實施以來,「血鑽」佔世界鑽石產量的比例已經從過去的4%降低到目前的1%。鑽石的開採和出口也漸漸納入正軌,非洲很多國家的百姓開始真正享受到實惠。

比如,博茨瓦納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國(每年產值32億美元),佔該國出口收入的75%,來自鑽石的稅收,讓政府能夠為每一位兒童提供免費教育至13歲。在納米比亞,鑽石業為該國提供了4,500個相關的就業機會。

世界鑽石委員會關於(衝突鑽石)和「金伯利進程」的介紹

衝突鑽石是為戰亂地區、尤其是中部非洲和西部非洲的衝突提供資金的非法交易鑽石。聯合國(UN)將衝突鑽石定義為「……源自反對合法並受到國際承認的政府的軍隊或派別控制區域,並用於為反對上述政府的軍事行動提供資金,或違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的鑽石。」這些鑽石有時候被稱為「血腥鑽石」。

衝突鑽石在1990年代後期塞拉利昂發生極為殘酷衝突時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在這個時期,據估計衝突鑽石佔世界鑽石生產的大約4%非法鑽石原石還被叛亂者用於為安哥拉、利比里亞、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及剛果共和國[也稱為剛果(布)]的衝突提供資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