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動物心智的時間旅行
【大紀元4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賀蔓綜合編譯報導)人類是天生的時間旅行家,藉由回憶或想像讓我們能自由穿梭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動物也有此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類祖先的發展過程中,過去的經驗有助於在當下計劃未來,此等心智的時間旅行能力對物種生存相當重要,更被許多專家認為是只存在於人類的特殊能力。
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恩戴爾•托爾文(Endel Tulving)以研究人類記憶著名,他將長期記憶分為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情景記憶的必要條件是必須能知覺到自我的存在(self-awareness),主要指個人親身經歷與人生經驗等,比如發生什麼事、在哪發生、何時發生等等。語意記憶則是一種恆常性的知識架構,是對字詞、概念、規律等知識的記憶,特別是對代表事物之抽像符號意義的瞭解,例如記憶法律條文、定義公式、詩詞歌賦等。托爾文博士認為此兩種記憶是彼此獨立的功能。以科學文獻上著名的病患K.C.為例,K.C.腦部受傷因而忘記自己過往所有經歷,但是他仍會下西洋棋。
托爾文博士認為情景記憶牽涉個人經驗,需有自我認同的主觀意識存在,是人類這一物種所特有。劍橋大學比較心理學家妮可拉•克雷頓(Nicola Clayton)則持不同意見,她以西方灌木松鴉(western scrub jays)進行一連串實驗,證實鳥類有「類情景記憶」(episodic-like memory)。
1993年3月22日《時代》雜誌封面故事:動物會思維嗎?(Time &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克雷頓博士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她測試灌木松鴉尋找之前所儲存的食物時,如果離埋藏時間較短(4小時),灌木松鴉傾向挖掘新鮮蛾幼蟲的位置;如果時間較長(5天後)則喜歡挖掘花生的位置,因為灌木松鴉推測蛾幼蟲於此時已腐爛。依此可知其並非單純地記憶食物的位置,而較像是記憶儲存食物的經驗。克雷頓博士進一步研究發現,若灌木松鴉儲存食物時有同類在一旁觀看,則會於埋藏後不久再重新挖出食物另覓藏匿地點。此種「類情景記憶」在大老鼠、蜂鳥和恆河猴都有類似情形。
澳洲昆士蘭大學比較心理學家湯馬斯•薩登朵夫(Thomas Suddendorf)則認為動物似乎是活在當下,灌木松鴉知道有關儲存食物的資訊並非心智時間旅行的特徵,就像某人知道自己在1967年出生這回事,並不代表他能回到過去想起當時出生的感覺。情景記憶的好處並非在於知道過去,而是能提供預測未來的優點,這牽涉到複雜的腦部功能網絡,可說是人類經歷160萬年演化的結果。
科學家們對薩登朵夫博士的論述頗不以為然,紛紛尋找動物可以計劃未來的證據。西安大略大學威廉•羅伯玆(William Roberts)博士的松鼠猴實驗提供相當證據:此實驗提供松鼠猴兩種選擇,一是給予四份食物後拿走飲用水3小時,一是給予一份食物後拿走飲用水半小時。一開始松鼠猴選擇四份食物,但漸漸學會選擇一份食物,因為他們可以想像將會口渴而急需飲用水。
克雷頓博士更證實灌木松鴉有「預視」能力。她將一群灌木松鴉放在三個相鄰的隔間,每天早上將其關在其中兩個隔間,一個隔間有提供松子當早餐,一個則無。其他時間則開放任其遊走於三個隔間。結果發現灌木松鴉在沒有提供早餐的隔間儲存最多的松子,克雷頓博士認為灌木松鴉知道將來的需求、需求的位置,並能採取行動以達其需求。
一只名叫Rocky的海獅在進行由動物行爲學家舒斯特曼(Ronald Schustermann)設計的動物感知和思維測試。(Alan Levenson//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德國萊比錫麥克斯•波蘭克進化人類學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喬瑟•可爾(Josep Call)用倭黑猩猩(bonobo chimpanzees)和猩猩(orangutans)做研究發現,倭黑猩猩和猩猩能夠選擇一個合適的工具來取得好吃的食物,然後把工具帶走,幾個小時後再帶著同一個工具回來取用食物。研究人員認為猩猩選定、傳遞和保留合適的工具,是因為他們在未來可能需要,會為未來的獎賞做一番準備。
學者專家對於動物心智的時間旅行有越來越多樣性的看法,需要更多更高明的研究來釐清這是動物的本能、還是因學習而互相彷效、或是真實的遠見。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第一狗”巴迪(Buddy)躺在白宮的草地上,似乎陷入沉思。(Barbara Kinney/White House/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澳洲ABC新聞、網易科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