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家長別光打罵管教 小心孩子產生暴力認同

【大紀元3月9日訊】自由時報 文/柯俊銘

當孩子頑皮、搗蛋時,您會如何處理?曾有國外的調查顯示,約有94%的家長會以打罵來管教。然而在台灣,或許仍存有「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體罰的現象恐怕更為普遍。但孩子真的會越「扁」越乖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一份不久前發表在「應用發展心理學期刊」的報告指出,體罰雖能立即抑止不當言行,清楚傳達警告訊息,卻往往只有暫時性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會傷害孩子幼小心靈,提高他們往後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風險,明顯弊多於利。

在該研究中,美國新紐奧爾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Paul Frick博士等人,透過刊登廣告招募到98位平均年齡為12歲的學童,並以問卷訪談與行為觀察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對象還包括參與者的父母。

起初,研究人員依體罰實際狀況,將所有個案進行分組:

●「非體罰組」:未被體罰的時間至少超過兩週以上。

●「輕度體罰組」:因一、兩件事偶爾被體罰。

●「高度體罰組」:在許多情形下常被體罰。

事後統計發現,體罰的使用與孩子的生活適應有密切關聯,尤其在被高度體罰、本身容易衝動與家庭缺乏溫暖的孩子身上最明顯。常被體罰的個案普遍有憂鬱、低自尊、缺乏自信等表現,即使是偶爾被體罰者,也有類似傾向。

另外,結果也顯示,以下的處分方法比起體罰還有效,且引發的副作用較小:

●隔離法(time out ):要求孩子至特定區域罰站或靜坐,除反省思過外,也能避免打擾他人。

●勞動服務:如指派孩子從事打掃、清潔工作,藉以彌補過錯。

●剝奪:暫時取消孩子娛樂的權利,如看電視、打電玩,待其表現好才恢復。

研究者表示,體罰長期以來都備受爭議,甚至在奧地利、芬蘭、德國、瑞典等國都已立法禁止。以往文獻更證實,體罰下長大的孩童,「修理」後不僅未變好,還對暴力產生認同,導致其在憤怒或遭遇挫折時,也習慣以攻擊、破壞來反應。

有鑑於此,當孩子不聽話要懲處時,建議配合他們的年齡選擇體罰以外的方式,並要當面告知原因,使其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裡,且管教態度須始終一致,相信如此才能讓孩子真正改過遷善。(本文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