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撤職案 凸顯中國學術與行政矛盾
【大紀元3月2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主任張鳴,最近因為與學院領導人矛盾不斷上升而被撤職一事,今天連中國官方新華社都介入報導,並且直指由此引發了中國各大學的學術與行政權力究竟應該是什麼關係的爭論。
據報導,張鳴今天指出,希望撤職事件引起更多人的警醒,因為中國高等學校的管理改革已經箭在弦上。
張鳴今年五十歲,主要研究中國制度、農村政治與文化,著有「武夫治國」、「歷史的壞脾氣」等書,並在中國最先提出「大學衙門化」現象。
報導說,去年五月,張鳴擔任人大政治系主任後不到一個月,人大國際關係學院進行了一次教授資格評審,張鳴與院長李景治產生嚴重衝突。
張鳴認為,這是自己被撤職的導火線,於是在部落格發表了一篇題為「也許,我將被迫離開人民大學」的短文,公佈自己被撤職的內幕,還說自己所在的政治學系一直被學院排擠。
張鳴的短文,引起了網友的注意,幾天內點擊率接近七萬,留言上千則。
對此,李景治先後發表四封公開信進行解釋,他說目前事態已基本平息,而張鳴被撤去系主任是學院領導班子職務範圍的事,完全符合組織程序,張鳴的一貫言行「早就不適合擔任系主任這一職務」。
報導說,李景治四封公開信遭到網民的抨擊。
許多網民直接稱讚張鳴是「反對強權的鬥士」、「人大的英雄」。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時殷弘表示,不管誰是誰非,張鳴被撤職的事件「又一次揭開了中國高校由來已久的瘡疤,那就是高校應該靠學術還是靠行政權力來治理。」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指出,「中國高校正處於一種缺乏人文氣息、機械化、官本位和急功近利的窘境」,「張鳴所反對的大學體制化,是很多大學老師感同身受的,只是大多數人逆來順受而已。」
報導披露,中國目前有二十九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高校,大多數大學校長由曾經長期擔任過公職的人擔任,「導致高校官場化」。
報導還引述未具名的學者說,中國高校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會惡化師生關係,助長學術浮躁。」
報導進一步指出,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雖然可能十分艱難,但有論者認為「應該馬上著手加強行政與學術的平衡」。例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建議,取消大學的行政套級,淡化官本位思想,高校行政部門也要改變機關化的傾向,而要為教學實踐運轉。
張鳴則說,高校學術和行政之爭,與研究經費增加激起利益之爭有關,現行機制造成「有資源就是老大」,現在「到了該擠膿包的時候了」。
此前,中國知名美術家陳丹青,因為不滿博士生招生體制,而從北京清華大學辭職;學者邱成桐揭露北大海外教授假造學歷,都引發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