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3日訊】(明報新聞網2007年3月23日報導)香港藝術館為慶祝成立四十五周年,由今日起舉行「香江遺珍--遮打爵士藏品選」展覽。
展覽將展出的四十六件館藏歷史繪畫,為該館最早期的藏品之一,亦是最富傳奇色彩的。
這批由遮打爵士於一九二六年捐贈的珍藏,包括油畫、水彩、素描、版畫及攝影等,內容多取材自十八、十九世紀南中國沿海商埠面貌及英國在華的活動,然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蹂躪,遮打藏畫由原來四百多件只餘現知的九十四件,當中見證了一段追尋和保存文化遺產的曲折故事;同時,亦成為大會堂美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之初,接收的三項奠基館藏的其中一批重要私人珍藏。
遮打爵士(一八四六至一九二六年)是亞美尼亞人,出生於印度。他於一八六四年來港,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曾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社會地位舉足輕重,香港不少地方均以他命名,包括為人熟悉的遮打道、遮打花園、遮打大嵆、吉席街等。他收藏了一批極具價值的畫作及瓷器。遵其遺願,該批私人珍藏在他去世後捐贈予香港政府。
一九四一年,在香港淪陷前夕,港府計劃將部分遮打藏品匿藏。港督楊慕琦下令將較貴重的作品收藏在港督府地庫的酒窖和保險庫,但地庫在日佔時期被大規模改建,這批藏品估計已被日軍發現及運走。
然而,港督府地庫可能並非最終或唯一藏畫地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港督副官巴蒂史密斯上校(Captain Batty-Smith)秘密約見負責藏品修復工作的匈牙利專家馮‧科布扎(von Kobza-nagy)及工務司署的托馬斯‧哈蒙(Thomas Harmon)。後來有檔案資料顯示,貴重的畫作被卸去畫框,經處理過後再放進密封的錫罐內,並埋在港督府的花園裡。但其確實位置何在?這個秘密隨著巴蒂史密斯、馮‧科布扎及哈蒙三個人在日據時期相繼去世而長埋拦土。
此外,尚有部分遮打藏品留在港督府牆上。一九四二年,日軍修建港督府,一位參與工程的本地判頭冼子霖就在施工期間發現二十多幅藏品被丟掉在廢物堆中,他用防水的紙張將作品包裹,將二十三幅藏品偷運出去,其後將這批畫送到寶安縣的家鄉。重光後,冼子霖將以自身安全換回來的遮打藏品悉數歸還港府。
另一名救畫的市民是一位葡裔居民澤維爾(F.A.Xavier)。在日治時期,澤維爾在中區古董店發現部分遮打藏品,他買了下來,隨而在中西區一帶搜羅,最後共買回三十幅作品,並悉數送交港府。
除港督府外,輔政司署亦擺放了部份藏畫。可惜日軍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進駐輔政司署,三天後撤走,暴徒隨即蜂擁而至並大肆搶掠,而該批藏畫亦不知去向。
至於遮打爵士的陶瓷藏品,移交港府後存放在北角的倉庫,該批為數九百八十多件陶瓷器相信於一九四二年被日軍運走,據稱運載該批陶瓷的船隻在香港以北水域不幸沉沒。
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部分遮打藏畫可能仍然埋在港督府地下。戰後為追尋這批遺珍數度進行發掘工作,分別於一九四五年及一九七六年進行。至一九七九年,適值港督府大肆修葺,港督府裡裡外外、地庫,以至附近的地道及防空洞都被徹底搜尋過,部分舊建築構件亦被拆除,但沒半點藏畫的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