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日記(四):農民與土地
【大紀元2月5日訊】(BBC記者 王榮加爾各達報導)BBC推出「印度週」大型報導,對南亞次大陸這個正在崛起的人口大國從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方面從多角度分析報道。中文部記者王榮將通過「印度日記」,陸續跟讀者分享在印度的見聞。
聽到一則趣聞:西孟加拉邦一個地主在廠商徵地時賣地成了暴發戶。但是他雖識字而數學不好。於是有一天開著豪華車到村裡的學校,問在那裡當校長的朋友,能不能找個學數學的女生給他當兒媳婦。朋友說,找學生不行,太不道德,人家家長也不會同意。他說,那找個教數學的女老師吧,長得要漂亮。
朋友問,你為什麼到學校來找媳婦?還要數學好的?他說,你看,我一下子賺了那麼多錢,算不過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花合適,兒子也不好好學,不會理財,所以想給家裡找個會管帳的媳婦。
結局如何不知道。對這個剛剛脫離地主階層成為闊人的農民的做法,不想作道德判斷,但他顯然不認為沒有土地自己在社會上就沒有地位,就不配受尊重。
農民與土地
西孟加拉的農民對土地的看法是,土地定義一個人,沒有土地的人抬不起頭來,在村裡沒有地位,不算是個人。這是一位印度曾主管土地改革的退休官員說的話。
但是,工業化意味著有些農民要脫離土地,也就意味著農民對土地的態度的改變。賣了地的農民就不再是農民了。他得用賣地的錢重建生活。如果真找到了才貌雙全的兒媳婦,或許他的家道真會蒸蒸日上,明天更美好呢?當然,才貌雙全的姑娘是否願意嫁到他家,是另一個問題。
失去土地的農民,要麼進工廠,要麼給別人種地,要麼進城討生計。
工業化
center>
加爾各達市區街景,圖為街邊的出租三輪摩托車。(BBC) |
加爾各達城裡的流浪者和下層市民中許多來自農村。看上去一輩子沒洗澡,在街邊隨地睡覺或在市區街邊搭窩棚的人,不少是從貧窮的外邦來的,比如比哈爾邦。稍好一點的是有親戚、同鄉在城裡,便來投奔。有的找到了一個攤位,或者開了個小鋪擺個點心攤,或者在鋪子裡謀了個職,或者開上了機動三輪車,或打零工,有某種收入,他們屬於城裡的下層社會成員。
政府大力推動科技密集型的工業化,是不是意味著加爾各達城裡的貧民、流浪漢會大增呢?
一位印度同事不同意。他認為工業化不會導致城市貧民大量增加。失去土地的人會進城找工作。他們中不少人受過教育。西孟加拉邦奉行無文盲政策,農村不少耕地的人有學歷,可以在城裡找到辦公室的工作,或者工廠企業的工作,再不濟的也可以找到保安、開出租、擺攤或者臨時工的工作。
再者,因為印度沒有戶籍制度,所以農村來的人如果在加爾各達找不到機會,就會搭汽車、火車到其它城市其他邦去謀生。
這個說法似乎哪兒不大順。但我對印度社會瞭解太少,現在不敢妄加推論,判斷。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