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在祖靈土地上站起來—南島採集館蘊含大自然能量
座落於台東綠色隧道北側出口的南島採集館,將原住民流傳了數千年的野菜文化智慧,發展成讓原住民子孫可以安身立命的綠色產業,也為現代社會豎立了一個健康、良心的典範;在這兒,不僅可以吃到生長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新鮮野菜所做成的水餃,還可以領略達魯瑪克部落有趣的傳統文化。
座落於台東綠色隧道北側出口的南島採集館,將原住民流傳了數千年的野菜文化智慧,發展成讓原住民子孫可以安身立命的綠色產業。 |
尋找人與自然共存的方式
成立於2005年5月的南島採集館,是在台東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教授劉烱錫的策劃下創辦。出生於嘉義農家的劉烱錫,關懷生態環保議題20多年,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但卻一直在破壞生態和自然環境,因此一直在思考尋找人和大自然共存的方式。
1994年劉烱錫到台東任教,看到在現代社會衝擊之下,台東原住民年輕人口外流嚴重,但老年人卻因為擁有大自然提供的野菜,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給自足;他同時也發現,原住民對土地的輪耕、珍惜和保護的利用方式,與自己成長環境中看到的台灣農民大不相同。
劉烱錫因此想到,如果能幫助原住民利用自然資源並結合保育觀念來發展屬於原住民自己的經濟,一方面讓原住民的產業能永續生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年輕人願意留鄉發展,豈不一舉兩得,於是他開始朝此目標規劃及努力。
陪伴原住民發揚祖傳文化
2001年南島社區大學成立,劉烱錫主動出擊,為社區量身訂做,開設各種社區居民需要的課程,並以「讓小而美的部落氏族文化活起來」為宗旨,鼓勵原住民珍惜自己的價值,並運用在地思考、在地行動,以永續發展為主軸,去挖掘、傳承、發揚原住民的祖傳文化。
另一方面,南島社區大學也陪伴社區從事社區營造工作,2005年獲得勞委會補助「在祖靈土地上站起來——原住民永續利用傳統領域自然資源」經濟型多元就業計畫,開始陪伴社區發展生態產業,達魯瑪克部落便是第一個被陪伴發展生態產業的社區。
野菜採集讓部落文化生根發芽
2005年5月,「南島採集館」應運而生,晉用第一波勞委會多元就業人員,開始雇用達魯瑪克部落居民,採集野菜。劉烱錫幫助原住民在自己土地上,將文化與產業結合永續發展的構想及藍圖,就這樣走出一條路來。
每天一大清早,達魯瑪克部落的頭目、耆老會帶領年輕人來到中、高海拔的雲霧帶原始林,開始採集野菜,並在採集過程中,將部落傳統文化教給年輕人。每天傍晚,當一簍簍山林守護神賜予的野菜被扛回來時,部落婦女會將其做成野菜水餃、野菜川燙自助餐、以及各種野菜料理,供應來訪的消費者。
野菜採集,不但提供逹魯瑪克部落居民在地就業,並為部落累積公共基金,同時讓長老把部落文化傳承給青壯年人,達到文化重建、從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意義。
南島採集館成立宗旨為陪伴原住民部落將野菜文化發展成綠色文化產業。 |
永續經營重建部落信心
南島採集館目前共有1名經理和18名達魯瑪克部落及其他原住民族群的工作伙伴,其中今年27歲的唐志輝,原本在西部製造腳踏車零件的工廠上班,收入不錯,但危險性高;後來親身經歷工廠發生的爆炸,雖然很幸運只受輕傷,但也使他從新思考自己的未來。
決心回到部落後,唐志輝便進入「南島採集館」擔任解說員,從小沒有學過母語的他,可以重新學習到自己的文化,有回家的感覺,每天都覺得很快樂。
唐志輝知道繼續努力,部落就會有希望,這種尋根的動力,和以前在工廠上班時沒有未來的感覺完全不同。達魯瑪克的年輕人,就這樣逐漸銜接上斷層許久的野菜文化,也能虔誠看待大自然的美麗傳統。
南島採集館不但走出原住民產業結合文化的創新之路,其中更承載著達魯瑪克居民重建部落的無限期待,由於勞委會經濟型多元就業計畫補助只有三年,如今已邁入第二年,這項產業與文化結合、獨立生根的大夢,還有待消費者的支持,才能真正美夢成真。
*****
達魯瑪克部落的古今傳奇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的達魯瑪克(Taromaq)部落,是個有千年歷史的古老部落,也有人說它是中央山脈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它的傳統領域有兩萬多公頃,肯杜爾山是他們的聖山;相傳大洪水時代,祖先們紛紛爬上聖山,等洪水逐漸退去後,幾經遷移,最後在達魯瑪克落腳,建立部落。
17世紀初,部落婦女去挑水,發現水源地有嘴巴會冒煙(抽菸)的紅髮人(荷蘭人)入侵,部落英勇的libalibi、otonga兩兄弟帶領部落年輕人殲滅荷蘭人,保住了家園。三百多年來,儘管外界改朝換代、戰禍頻仍,達魯瑪克部落卻能一直免於外來政權的統治,維持自治自主的局面,並從歐亞大陸的天花、麻疹、霍亂、瘧疾等傳染病中逃過滅族劫難,持續以自己美麗的文化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
1920年代,日本統治台灣,達魯瑪克部落與日本人纏鬥了很久,最後被迫遷下山。族人說:「我們從山區遷到平地,祖靈土地淪陷、巨木一棵棵倒下,接著水土災害連連;1969年中秋夜的大火,又幾乎燒毀全村,死亡三十多人,很多人流落他鄉,到都市討生活,從此成為都市邊緣人。」
失去了千百年來賴以生活的空間,加上部落人口嚴重外移、文化嚴重流失,族人說:「部落要重新站起來,最好的途徑,不是做什麼工程設施,而是幫助我們重返舊部落,因為那兒早有智慧的祖先,替我們想好了要如何與大自然共存。」
雖然走過分崩瓦解的歷程,達魯瑪克部落卻一直維持著積極、團結的精神,族人說,在傳統領域永續採集野菜的計畫,正是我們在祖靈土地再站起來的契機。期待taromaq的文化能像野菜一樣,從根發芽、生生不息,傳承、創新,再走千百年。
*****
山神種的野菜 美味愉悅又健康
原住民不種菜,達魯瑪克族人說:「野菜都是在我們傳統領域採集來的,是山林守護神最天然最健康的食物。我們吃這些菜就像山羌、水鹿一樣,没有破壞森林、没有農藥和肥料,所以比有機蔬菜更安全、更環保。」而人類本來就跟世間萬物一樣,是大自然的一部份,為何要捨近求遠,創造出那麼多的文明,來拒絕吃山神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食物呢?
達魯瑪克人認為山林守護神種的菜最好吃。 |
劉炯錫也表示,長在野地裡的野菜,根本不需要栽種,不但不含農藥,而且千百年來經過原住民祖先嚐遍百草後流傳下來,也保證無毒,比有機栽培和自然農法栽種出來的蔬菜更健康。原住民吃菜不種菜的採集文化,保證生產過程無汙染,與自然共存,加上台東大學一直在做生態監測,也不會過量採集。
南島採集館採集的野菜,大多都是生長在海拔一千多公尺雲霧帶天然森林潮濕底層的植物,含有豐富的葉綠素,纖維較粗,所以普遍可以清理腸道。目前精選出keker(糯米團)與shuyila(長梗盤花麻),加上有機麵皮、台東健康豬肉,以及薑、醬油、鹽等有機食材,做出高纖、可口、清新、散發特殊香味的野菜水餃。
南島採集館內展售各種有機農產品。(記者龍芳/攝影) |
館內可以嚐到各種野菜做成的食物風味絕佳。(記者龍芳/攝影) |
南島採集館的天然野菜水餃。 |
生長在中高海拔的長梗盤花麻,不但可做成的「水啦水餃」,汆燙時比地瓜葉還好吃。 |
糯米團(keker)以其花序像蟲聚集生長而得名,生長在一千多公尺的原始霧林帶,用來做野菜水餃,清新可口、散發特殊香味。 |
來到南島採集館,會聽到moadringadringayso,這是Taromaq人的問候語,意思是好吃、健康,達魯瑪克居民認為好吃的東西一定要分享給大家;除了野菜水餃,在館內還可以邊吃邊領略達魯瑪克部落有趣的野菜文化。例如:
大葉楠:果實曬乾後磨成粉,便是家家戶戶的調味聖品,因此被稱為「魯凱味精」,將它灑在烤過的豬肉上,風味絕佳。
山豬肉:好有趣的名字,其實是春天冒出來的嫩葉,煮樹豆最好吃,但相傳吃了容易打瞌睡,要吃第二次才可以把瞌睡蟲趕跑,所以達魯瑪克居民提醒遊客吃的時候,可不要一次吃完。它還可以解毒、清熱、消炎。
長葉腎蕨:是招牌菜,也是上等蕨類,經過川燙,沾醬,口感清脆,吃過的人都說比山蘇還好吃。
親自上山採野菜、體驗部落文化、用清澈的桑樹溪溪水,把愛玉子洗成果凍,這些能讓都市人走進山林、拋開煩囂的心靈饗宴,在南島採集館都可享受到,還可順便支持達魯瑪克居民跨出經營綠色產業、永續發展的第一步。也許我們可以一起行動,一起祝福肯杜爾山下的百合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南島採集館的野生愛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