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8日訊】
北天燈、南蜂炮
在台灣元宵節的民俗活動中最著名的「北天燈、南蜂炮」,而所謂的北天燈則是指台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活動。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原用來傳遞訊號,後來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日據時代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略的訊號,使這項活動別具歷史意義。天燈施放的原理與熱氣球相似,施放時點燃燈腳下的油料,待熱氣充滿紙袋後,天燈即冉冉上升。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南蜂炮」是台南縣鹽水鎮二百多年來,為過年的尾聲帶起另一個刺激狂熱高潮的特有民俗慶典。鹽水原名月津,清朝雍正年間,曾經是重要的商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譽,後因河道淤塞,使盛極一時的鹽水港成為歷史名詞。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死傷無數,於是在黃曆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聖誕之日,迎出當地武廟中的關公神像繞境驅邪,民眾則在神轎所到之處大燃鞭炮以助神威,如此延續三天至元宵節才歇止,更在元宵節次日,猖獗了二十多年的瘟疫居然奇蹟般的消退了。從此以後,鹽水人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傳統盛典了。
蜂炮又稱「蜂仔炮」,作法是先釘個木架模型(蜂仔炮城),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並加以固定,每支炮及煙火的引火點都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引燃後一支支的沖天炮拖著長長的光尾激射而出,夾雜著噓噓的聲響,如同成群的蜜蜂,這便是蜂炮名稱的由來,而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湧入鹽水鎮,來度過一個緊張又刺激的元宵夜。
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中央社)
「南蜂炮」是台南縣鹽水鎮二百多年來,為過年的尾聲帶起另一個刺激狂熱高潮的特有民俗慶典。(中央社)
炸寒單爺
台灣元宵夜特有的風俗,「迎玄壇爺」遊街的習俗,或稱為「炸寒單爺」,又稱「走佛」,是早期流行於台灣各地,相傳玄壇爺為商臣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掌管消災去禍、保平安、進財寶,俗稱「武財神」。上元夜將其神像安置於竹椅上,縛兩根木棒作轎(稱為椅轎),由四個赤膊壯漢扛抬,鳴鑼遊行,到各商家門口,必燃放爆竹相迎,並將爆竹投向壯漢,大漢不能露出害怕神情,因為有神氣保護。一般稱說玄壇爺怕寒,所以擲爆竹使抬轎者身體發熱然後將熱傳給玄壇爺取暖;不過由於迎玄壇爺就好比是迎財神,因此很受商家的歡迎。
另有一種傳說,認為寒單爺是一個魚肉鄉民、無惡不做的惡霸,大家對他恨之入骨卻苦無良策對付他。有一年元宵節,眾人設計把他灌醉後,一起點燃鞭炮向他投去,將他炸死。炸寒單爺的活動,相傳日據時期,在台北大稻埕、宜蘭頭城以及花蓮玉里等地都有炸寒單爺的活動。
寒單爺手持榕樹葉,以血肉身軀抵擋炮炸,場面震撼。(中央社)
偷俗
偷俗,也是台灣民間的習俗之一,待嫁的姑娘要偷別人的蔥或蔬菜才能嫁到好丈夫,所以有 「偷挽蔥,嫁好夫(台語)」、「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語。婦人若偷得別人餵豬的盆,而被人罵了,是生男孩的吉兆,若偷得別人得竹籬笆(台語得兒),也是得兒的吉兆。至於尚未娶妻的少男,也可以竊取他人牆角的老枯石,因為俗語也說「偷老枯,得好某」。不過現今這些習俗不怎麼正面也已漸漸消失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