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再鬧民工荒 廣東省當局咎由自取
【大紀元2月27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潘小濤2月27日撰文)今年農曆年假之後,中國的珠三角勢將再次出現「民工荒」,區內工廠企業無法招聘理想工人的情況,相信比往年猶有過之。各地民工捨棄珠三角,固然因為薪酬不夠吸引,但同樣重要的是,經過多年急速發展,廣東當局並沒投入相應的資源,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也沒取締歧視外地民工的措施,令珠三角的吸引力大降。珠三角鬧民工荒,可說是廣東省咎由自取的。
安徽省阜陽市與成都、鄭州、貴陽,並稱全國四大輸出民工的源頭之一。《人民日報》引述阜陽火車站的統計顯示,從初一至初六,共有十二萬民工乘火車離開,其中六成六前往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相反,南下廣東的僅佔一成四,人數更比去年下降一成四。一葉知秋,以此推算,今年珠三角「民工荒」將進一步惡化。
在相對優勢下,長三角在薪金、工作條件等方面,經過多年的改善,現在已遠勝於珠三角。「人望高處、水向低流」,民工因而被吸引到長三角,是理所當所的。廣東省總工會去年委託中山大學,在廣東、浙江、江蘇等地以問卷訪問逾千名民工,結論是:「珠三角農民工工資低過長三角、工作時間長過長三角、權益受侵害比率高過長三角,與長三角民工相比,珠三角民工更容易失眠、身心疲憊、感到孤獨」。
調查又顯示,民工從出門到找到第一份工作,在長三角要用21天、花費370元(人民幣,下同),珠三角則要花29.7天、353元。而且,珠三角企業的工作時間(9.86小時) 較比長三角(9.01小時)長,但平均月薪則比長三角少265.66元。
待遇、工時、工作條件等,似乎都是工廠企業本身的問題,既然珠三角區內的工廠不願提高工資,自然難以吸引民工南下。不過,這些企業管理行為的背後,其實與廣東省官員故步自封、多年來一直漠視工人權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珠三角早年因為毗鄰港澳,較易獲得海外的資金、市場及技術,結合中央的特殊政策,以及全國各地源源不絕的勞工,令珠三角經濟得以驚人的發展。但廣東省官員被這種驕人成績蒙蔽,沒有在軟件上加強廣東的優勢,好好學習香港的現代化城市管理經驗,更沒隨著經濟發展而把政府轉型為服務型,官員們又缺乏國際視野,以致環境被破壞嚴重、土地被濫用、人才沒有得到保護等問題,近年開始暴露,令廣東的可持續發展,前景堪虞。
所謂「發財立品」,在享受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廣東省不僅沒有建立理想的醫療、教育和福利制度,保護和吸引人才,照顧外省民工,反而對他們進行政策性的排擠、歧視;而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也過度遷就和盲目偏幫資方,忘記了政府應有的責任:公平、公正的執法,仲裁糾紛。
理論上,廣東省已有二十多年管理外地民工的經驗,也深深明白到他們對廣東經濟的貢獻,應該早著先機,推出很多保護民工權益的措施,嚴令禁止資方對民工過度剝削、漠視工人的工作安全。但事實上,廣東省政府不僅後知後覺,甚至出現很多損害民工利益、歧視外省民工的事件後,仍然死不悔改,這樣又怎不令外省民工寒心呢?
湖北省大學畢業生孫志剛南下廣州工作,外出時沒帶暫住證,被公安送往收容中心,準備遣送回鄉,但在收容中心被活活打死。事件被《南方都市報》揭露後,舉國譁然,總理溫家寶下令撤銷城市的收容遣送制度,廣東省當局不僅沒有自我反省,《南方都市報》多名高層之後紛紛出事,多界多視這是廣東方面的打擊報復。
此外,廣東一些地方還不時想出一些限制外地民工進城的措施。另外,惠州一間港資電池廠多年來漠視工人安全,令工人日積月累吸入大量重金屬鎘,導致大量工人鎘中毒,女工所生的嬰兒全身變成灰色;工人向勞動部門申訴,不但得不到任何協助,政府甚至縱容資方隨意篡改工人的醫療記錄及身體檢查報告,令工人的索償行動舉步維艱。這些例子都在顯示,廣東是如何「善待」外地民工的。(//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