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論語•學而一》)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e,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u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語譯】
孔子說:「若能時時反復溫習已求得的學問,不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嗎?即使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研析】
孔子的人生最大樂趣,在於學習與教學,《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的第一章,就强調努力學習的重要性。關於孔子談論學習經驗的篇章,在《論語》全書中可以說是俯拾即是,例如<爲政.四>中,孔子說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在<述而.十八>更提到,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因爲喜歡讀書,常忘記吃飯、睡覺,甚至連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後世有學者認爲,《論語》一書的編纂者將<學而>篇列爲諸篇之首,便是要强調「學習」是《論語》的根本,用心可謂深遠。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延伸思考】
(1) 學校的功課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門?對於學向所習得的知識,有做到溫故知新嗎?「時習之」爲什麽要高興?你有讀書快樂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嗎?
(2) 爲什麽要學古典的經典書籍,如《論語》?你能意會到其中的意義嗎?
(3) 爲什麽說「人不知而不慍」是君子呢?談談你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忍」?
* * *
【說故事時間】
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歐陽修
宋代有政治家、文學家之稱的歐陽修,對自己的寫作心得曾說過這樣的結論:「爲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他一生讀了許多古聖先賢的名篇,其中尤鐘於唐朝散文大家韓愈的文章。據說在他尚未成名時,有一次,他被廢書箱裡韓愈的遺稿吸引住,從此廢寢忘食,刻苦勤勉,並且發誓趕上韓愈。
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歐陽修不但習得了韓愈的優點,並且通過自己的認真創作與提倡,讓唐朝以來的古文運動得以在宋代開花結果,建立了平易流暢、切中實用的文章風格。
當官以後的歐陽修,公事雖然繁忙,但是爲了實行政治改革,他仍然寫下了許多詩詞及散文。他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謹,每寫完一篇便貼在墻上,以便隨時修改,直到自認無懈可擊方才拿出去。
當年,他被貶至安徽滁州擔任太守時,曾寫了《醉翁亭記》。在初稿的首段,他用了好幾十個字寫滁縣四面的山景。但是,經過多次推敲,最後以「環滁皆山也」寥寥五個字來概括。有人好奇地問他,哪來這麽多時間思考?歐陽修說:「吾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這就是利用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時間啊。」
歐陽修雖是一代文宗,但是在作文時,仍虛心向人討教,從不驕傲自恃。有一次,歐陽修與謝希深、尹師魯三人各寫了一篇題材相同的文章。結果,謝文約七百字、歐文五百字、尹文只有三百八十多字,結構嚴密,叙議完備,語言精煉。歐陽修拜讀後,甘拜下風。晚飯後,他便提了酒親自到尹家拜訪與請教,兩人促膝相談直到天明。回家後,他一刻也不歇息,立刻振作精神重寫一篇。結果,不但比尹文少了二十個字,整體文字更顯得更加完整與凝煉。後來,尹師魯看了,不得不竪起大拇指稱讚歐陽修:「真是一日千里啊!」
晚年時的歐陽修,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了。可是,他仍然常爲了推敲字句而冥思苦想。夫人勸他:「你的文章已揚名天下,難道還怕先生駡嗎?」歐陽修拈著鬍子大笑著說:「不是的,我倒不怕先生辱駡,而是怕被後生耻笑啊!」
【課後作業】
請分享古今中外故事中,你所知道的勤學的故事。
轉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