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3日訊】肥胖作為全球性流行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威脅人類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超重肥胖者罹患腦栓塞、心衰、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高出正常體重者2到6倍。2月14日發行的《新紀元周刊》封面故事指出,一般來說,人發胖的根本原因就是身體吸取的熱量超過了消耗的熱量,沉積成為脂肪,使人體超重。人發胖與其個體差異、飲食習慣、運動量、遺傳因素、年齡、環境等也有關。大多數是飲食過度和運動欠缺的結果。調查發現,人一生中有五個「危險期」特別容易發胖,分別是新婚期、節食反復期、工作變動期、婦女哺乳期和戒煙期。
而今市面上減肥方法林林總總,但95%的人在短期減肥成功後,體重又回覆到肥胖狀態。專家指出,出現這種肥胖套牢狀態,是因為各式各樣的減肥器械、藥物、食品,以及手術方案和全套減肥計畫等都是治標不治本,忽視了人的心理和內在因素。那麼,我們究竟怎麼解套肥胖呢?答案或許可從中國古人的養生之道,節制慾望之中找到,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該期《新紀元周刊》封面故事共兩篇文章,全文轉載如下:
====================================
肥胖的套牢與解套
作者:王靜雯
無論走在世界上哪一個城市,擦肩而過的豐腴肥大的女子或膀粗腰圓的壯士都比比皆是,與此相反,世人眼中標準的美女和帥哥卻日漸消瘦。而以對抗肥胖為目標的各種減肥方略,大有橫掃一切人類生活的意味。瘦,更瘦,再瘦,成了現代人類尤其是現代都市人的重要生活內容。
瘦,更瘦,再瘦,成了現代人類尤其是現代都市人的重要生活內容。圖為上海,一名女子正在健身房內運動。(圖/法新社)
據2005年聯合國衛生組織統計,全球65億人口中至少有16億成人體重超出正常值,4億成人為肥胖病患者,另外還有2000萬5歲以下的兒童超重。這近似1/3的肥胖率在使地球變小的同時,也擠壓了我們身體健康的空間。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把肥胖稱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作為全球性流行病,超重肥胖者罹患腦栓塞、心衰、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膽結石、關節炎、腸癌、乳腺癌的發病率要比正常體重者高出二~六倍。如何擺脫肥胖的圈套已成了很多人的心病。
儘管市面上減肥方法林林種種,但95%的人在短期減肥成功後,體重又回覆到肥胖狀態,這就是為什麼目前世界各國肥胖現象持續惡化,而各類減肥措施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那我們怎麼解套肥胖呢?出路在哪呢?
中國人終於胖起來了!
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餐開始在歐洲流行的時候,歐洲人振振有詞地表示,中餐不會使人太過肥胖,證據是中國沒有胖子。但這個證據現在已經站不住腳了。
在2006年8月的《英國醫學雜誌》中國特刊上,西方人開始驚訝中國肥胖症的飛速蔓延,有醫學專家警告說,肥胖症已經在中國變成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2007年有統計顯示,中國肥胖者已遠遠超過9000萬名,超重者高達2億名。
儘管大陸目前約15%的超重率3%的肥胖率,比起美國65%和英國50%的超重率還有些差價,但大陸小胖墩的激增令專家擔憂。從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間,中國超重以及肥胖兒童的數目就上升了28倍。目前中國10歲~12歲的城市兒童中,有8%肥胖,15%超重。這已接近美國18.8%的超重兒童比例。專家預測,未來十年中國肥胖人群將超過2億。
不但在大陸,香港台灣及海外華人的胖人也在快速增多。目前40%的香港成人,30%的台灣成人體重都超標,瘦削的中國人已成為了過去。中國人的體重逐漸趕上和超過世界水準,中國人終於胖起來了。
專家預測,未來十年中國肥胖人群將超過2億。圖為武漢一群參加減重訓練營的學童。(圖/法新社)
肥胖定義—你胖嗎?
人體千差萬別,肥胖的界定主要是根據各類調查報告以及人體內臟器官的工作能力而推定的一個範圍。目前國際通用身體質量指數(BMI,即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比如一個1.6米六的人,體重若55公斤,其BMI=(55/1.6)/1.6=21.48。)歐美人種其正常體重為20≦BMI<24.9,亞洲人為18.5≦BMI<24,24-27為超重,27-30為輕度肥胖,30-35為中度肥胖,35以上為重度肥胖。
台灣營養學會由此計算出人體的標準體重公式:男性=〔身高(米即公分數)-80〕×0.7,女性=〔身高-70〕×0.6,體重在標準體重±10%以內均屬於正常範圍,即所謂理想體重。還可推算出:理想胸圍(cm)=身高(cm)×52%,理想腰圍(cm)=身高(cm)×38%,理想臀圍(cm)=身高(cm)×53%。
還有種隱形肥胖症,肥胖脂肪不是沉積在肌膚的皮下,而是深藏於內臟器官之中。一般患者外表上可能表現為「大腹便便」,但也可能看不出任何差異。一般肚臍上兩橫指的最小腰圍男性若大於90釐米,女性大於80釐米者,多為隱形肥胖。醫學上使用電腦斷層或超音波來測定內臟脂肪。
由於內臟脂肪具有比皮下脂肪容易囤積及燃燒的特性,一般隱形肥胖者血中脂肪酸會增多。過多的脂肪酸會流入肝臟合成多餘的中性脂肪,引起高血脂症。此外過多的脂肪酸也會造成胰島素抗性增加,從而發展成糖尿病。另外還會促進腎臟對鹽分的再吸收,使身體囤積過多的鹽分,造成高血壓。因此隱性肥胖的危害很大,醫生建議定期體檢很有必要。
肥胖危害的多個方面
最小腰圍男性若大於90釐米,女性大於80釐米者,多為隱形肥胖。日本東京,一名醫護人員正在為民眾測量腰圍。(圖/法新社)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肝臟學專家胡忠義在接受新紀元採訪時,專門談到隱性肥胖造成的健康危害。「有的人體重不怎麼超重,但他的肚子特別大,這個問題在華人圈中越來越突出。若男性腰圍大於90釐米,女性大於80釐米者,很可能他們的脂肪比較多的沉積到了內臟器官,而不是皮下,但這樣的肥胖危險更大。」
胡忠義介紹說,近年來醫學界發現了一種叫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就是肝臟中脂肪含量超過了肝臟總重的5%,據台灣肝病基金會對9000個上班族做的超音波檢查,發現脂肪肝比率高達43%。而美國的調查顯示,1/4到1/5的成年人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問題,他們中更有高達80%的人肝指數上升,這類問題在日本及義大利也有相同的趨勢。
近年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約20%-30%會發展位肝纖維化等不可逆的肝臟傷害,最後甚至引起肝硬化及肝癌等問題。脂肪肝還能導致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三賤客」像隱形人一樣伴隨左右,令人處於高危險中,若不及時減肥會危及人的性命。
俗話說人「胖不是病,胖起來要命」。肥胖對於人類的危害,就好比「溫水煮青蛙」,所謂「一口飯吃不成個胖子」,長胖的過程及危害就像溫水中不知不覺中煮死的青蛙一樣。
據統計,肥胖者併發腦栓塞與心衰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概率比正常體重者多二倍,高血壓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多二~六倍,合併糖尿病者較正常人增高4倍,合併膽石症者較正常人高四~六倍。
據台灣衛生署調查, BMI 27以上的成人中,85%以上患有肥胖相關的代謝症疾病,BMI 24以上的成人中65%的女性、68%男性有代謝症候群相關病徵,而BMI 24以下的成人中只有30%女性、32%男性有此病徵。
更為嚴重的是,肥胖者的壽命將明顯縮短。僅超重10%的45歲男性,其壽命就比正常體重者縮短4年,在日本,肥胖者死亡率比正常人增加27.9%。兒童肥胖其危害最大,它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還會對兒童心理造成極大傷害。
發胖原因科學分析
除油質類的食物外,油其次就是澱粉糖類,最容易轉化成人體脂肪,使體重增加。美國洛杉磯,一名肥胖婦女走出餅乾店。(圖/法新社)
目前醫學發現,從生理學和病理學上看,過度肥胖有單純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之分;從肥胖部位來看,有皮下肥胖和內臟肥胖之分。
病理性肥胖由柯興綜合症,胰源性、垂體性、藥源性病症以及性功能降低、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病症引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病理性肥胖只佔肥胖總數的1/3,剩餘的多與人的飲食和運動有關。
單純性肥胖又分體質性肥胖和獲得性肥胖。體質性肥胖是先天性的,其體內物質合成的速度大於分解的速度,表現為脂肪細胞大而多,且遍佈全身;獲得性肥胖是由飲食過量引起。食物中甜食油膩食物過多,使脂肪多分佈於軀幹。
簡單的說,一般人發胖的根本原因就是身體吸取的熱量超過了消耗的熱量,於是沉積下來成為脂肪,使人體超重。在現代生活中,體力勞動的大幅度減少,以及越來越多的常坐式工作,不斷變化的交通工具以及日益發展的城市化生活,還有全球飲食結構中攝入的更多高脂、高糖、而缺少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營養素的高能量食品,這些都很容易導致人體熱量的過剩。
正常人體有大約300到350億個脂肪細胞。對一般大眾而言,在發胖的早期,脂肪細胞只是體積變大,然而隨著體重的不斷增加,脂肪細胞也會逐漸增多。這時的肥胖就很難治療了。
一般出現肥胖的年齡越早治療越難。如1歲到1歲半的肥胖兒;12到16歲的肥胖者;體重指數大於40的肥胖者;以致婦女妊娠期間肥胖,且產後體重沒有恢復者,由於他們發胖時脂肪細胞數目明顯增多,所以治療起來更困難。
最易發胖的五大危險期
一般說來,人體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胖,但由於人體具有一定的調節功能,一般體重會穩定在一定範圍內波動不大,直到外界和內心發生巨大變化。人發胖跟其個體差異、飲食習慣、運動量、遺傳因素、年齡、環境等有關。
當人體攝入過多的脂肪和糖類食物後,最容易導致獲得性肥胖。人發胖還有個遺傳因素。統計發現,這個遺傳性與母親的關係更大。如果母親肥胖,那麼她孩子肥胖的可能性是75%,同樣如果母親消瘦,她孩子消瘦的可能性也是75%。還有年齡的因數。同樣的飲食同樣的運動量在20歲時不胖,到了40歲就會發胖。因為人體代謝率會逐年下降,況且一般人的體力活動量也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下降。因此人到中年以後應主動減少飲食,否則很容易長胖。
調查發現,人一生中有下列五個「危險期」特別容易發胖。
一是新婚期。統計顯示,在新婚半年之內,不論是新娘還是新郎,其體重平均可增加3-5公斤。這是由於新婚燕爾的生活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二是節食反復期,當不少節食者在節食後看不到體重的下降,失望和沮喪會讓他們恢復原來的飲食習慣,而已經適應節食的新陳代謝系統,在新增的食物面前反令體重節節攀昇。
三是工作變動期。假如是職務晉升,春風得意馬蹄疾,人在心情好時,食慾也會更加旺盛。假如新工作壓力大,借大吃大喝來疏解精神壓力,也是很多人的選擇。四是婦女哺乳期,體育運動的減少以及攝入營養過於豐富,哺乳期是婦女最危險的發福期。五是戒煙期,約85%的戒煙者在成功戒煙後體重可上升5-7公斤,其中女性更為明顯。
日本相撲者增肥秘訣啟示
日本相撲運動員可以說是胖人類的一大代表。相撲力士的噸位大小,是壓制對手的一個主要利器。他們的秘訣就是一天只吃兩頓。力士們很早起床,空著肚子激烈訓練一上午,到中午才如狼似虎般的大吃一頓「相撲火鍋」,吃完後就睡上幾小時,醒來再刻苦訓練,晚餐又是美酒魚肉一陣猛吃。
有的相撲力士一頓可以吃下65碗燉鍋,約等同於13公斤(千克)的牛肉。他們的體重要超過120公斤才有資格參賽,而體重260公斤以上的也不乏其人。不難想像,在這200多公斤的肉袋壓迫下,相撲力士大多患有多種疾病。儘管35歲之前就得退休,他們中很多人終生肥胖,其壽命比一般日本男性少了12年。顯然,相撲者增肥的秘訣是少餐多吃,在空腹狀態下進行大運動量訓練。
在美國一家生化科技公司工作的朱月明博士,向新紀元介紹了人發胖的生理過程。她說,人體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可轉化成熱量供肌體使用。當每天吸收的熱量超過消耗的熱量,人體就會自動把多餘熱量儲存起來,以備將來飢餓時使用。長此以往,多餘能量就會轉化成脂肪存儲在皮下或內臟,這時人的體重就會增加。
人發胖的原因很複雜,除先天遺傳及內分泌異常外,大多數是飲食過度和運動欠缺的結果。人的食物一般有六種:主食類、油脂類、肉魚豆蛋類、奶類、蔬菜類和水果類,在體內這些營養物質都可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轉化成脂肪。
油質類的食物,特別是動物脂肪(如肥肉)和植物脂肪(如炒菜用的植物油),最容易轉化成人體脂肪,使體重增加。其次就是澱粉糖類,如我們吃的米飯、麵食和糖果,這類物質是第二類容易轉化為人體脂肪的食物。
個體差異
北京,一群正在練舞的女孩。(圖/法新社)
現在有人把肥胖分為脂化型肥胖和糖化型肥胖,也就是說,人體對不同食物的吸收能力不同,有的人稍微脂肪攝入量過多就發胖,有的是澱粉糖類吃多了就發胖,因此專家建議減肥前最好要搞清楚自己屬於哪類肥胖。
比如說一個BMI>30的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他可少吃糖類澱粉食物,若6星期體重下降超過2公斤,而且感到身體很輕鬆,那他就屬於糖化型,反之屬於脂化型。當然更準確的還是要請肥胖專科醫師幫你抽血作檢查。
當然,隨著人減肥的過程,這種身體能量轉換的方式也會改變的,若一直攝取同類的食物,只能瘦到一定程度就瘦不下去,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這時就應該換一種食譜試一試了。
美國「自然療法」專家最近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說法:按照血型指定食譜,可達到健康及健美的目的。這種方法在日本很盛行,因為日本人很注重血型給人帶來的不同,甚至有些單位招聘都要看血型是否合適。
這位專家稱,一個人的血型不同決定了身體內所需的食物不同,一個人應該吃適合自己血型的食物。O型血的人,對高蛋白質食物非常適應,而對谷物胃口極差。如愛斯基摩人絕大多數是O型 血,以肉食為主,很少吃蔬菜和瓜果,但卻很少患心血管疾病。A型血人的祖先最先從事農耕作物,適應以素食為主的食譜:B型血人多見於遊牧民族,最適應於奶類食品。AB型血人擁有A、B型血的特徵,既適應動物蛋白,也適應植物蛋白,不過他們的消化系統較為敏感,每次宜少吃,但可多餐。
減肥專家建議說,減肥是個緩慢變化的長期過程,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能行的。體重的升高和減輕都不是直線形的,都有很多平臺和反復,認識到這個規律後,人們要以退為進,休整調節好後再一次次向肥胖牆發起進攻,相信總會成功的。
減肥方法全掃瞄
最好的減肥方法無非「少吃多動」。圖為天津的一處健身房。(圖/法新社)
在古歌上鍵入中文的減肥方法一詞,只要零點二秒,就會出現兩百多萬條資訊,全部是各類的減肥措施。全世界的電視,無論是中文還是外文,中午到下午時段,常常可以見到針對家庭主婦的減肥方略大推銷廣告,向婦女推銷各式各樣的器械、藥物、食品,以及手術方案和全套減肥計畫等等。
這些減肥措施綜合起來,大概可以歸為幾個類別。
藥物減肥
比如繼威而剛後引人注目的藍色小藥丸羅氏鮮。它的特點在抑制脂肪的吸收,以減少食物熱量的吸收。但隨著脂肪吸收的減少,也會影響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與必需脂肪酸的吸收量,久了容易造成上述營養素的缺乏。這是一種處方用藥,應經過醫師的處方與藥師的指導才能服用。
抽脂法
以外科手術的方式,割除或吸出腹部、臀部、或四肢多量的脂肪。執行這項手術有一定的風險,輕者看起來不自然,重者造成嚴重感染或潰爛。應經由合格之專科醫師執行。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手術後在飲食上不加節制,還是會胖回來,其實很麻煩。
吃素減肥法
只吃素食,不沾腥葷。這是最常見的控制熱量攝入減肥方法,綠色組織人士大力鼓吹。這種方法是否能夠真正有減肥效果,似乎有些爭議。另一個問題是蛋白質攝入不夠,可能造成其他健康問題。不過現在有豆類替代品,造成豆制飲品和豆腐在西方的興盛。
吃肉減肥法
吃肉減肥有兩種,一種是吃瘦肉,一種是吃肥肉,而且都不吃飯。前者是藉由瘦肉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較為耐餓並加速新陳代謝。它的問題在於會造成腎臟的沉重負擔。也由於肉類是鈣少磷多的食物,容易因鈣磷攝取的不均衡,造成骨質流失與抽筋。後者則是藉由肥肉攝取大量的脂肪,造成酸中毒(酮酸中毒),自然影響食慾。它會讓人腹瀉,營養不良,而且刺激血脂肪的上升,非常傷身。這兩種吃肉減肥法,都很危險。
代餐減肥法
所謂的代餐,通常是粉狀可沖泡的物體,沖調特定的份量以取代一餐正餐。它們的特點都是低熱量。合格的代餐,可以提供質量均佳的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維持身體的機能,並附有經營養師設計的均衡飲食參考食譜。經過衛生署審核的特殊營養食品之病人用控制體重食品,較令人安心。經過營養師指導,搭配均衡飲食,取代一兩餐正餐是可以採用的方式。只是製售代餐的廠商良莠不齊,更不乏不良產品摻加有害成分(如木麻黃素等引起神經興奮的物質)。因此選購前應注意代餐的成分,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食用較有保障。
雞尾酒療法
雞尾酒是什麼?就是以酒類、各式飲料、罐頭水果等食品為原料所混合調製的飲品。雞尾酒療法的意思,就是把多種控制體重的方法(如飲食、運動、藥物或特定產品等方式)混合的減重方式。不同的醫師或廠商所宣稱的雞尾酒療法也不同,就如同雞尾酒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配方一樣。雞尾酒療法的名稱聽起來響亮,其實就是一種促銷方式而已。因此要探討它的優劣,還是要從配方的內容來看。
吃水果減肥
水果減肥法是指除了水果以外,什麼東西都不吃,全日只吃水果,直到吃飽為止。據說較為有效的減肥水果是蘋果、奇異果、提子等。
不吃水果減肥
美國正在流行的一個「南灘減肥法」(South Beach Diet),不能吃水果,因為「果糖和澱粉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可以吃瘦肉和蔬菜。
朱月明介紹說,目前減肥主要從減少脂肪的生成和增加脂肪的消耗這一進一出上下功夫。一般醫生建議人要減肥時,首先是要減少脂肪食物的攝入,少吃肥肉,少吃油炸品,做菜最好把炒、炸的方式改成蒸、煮、燙、燉,其他營養成分還是要均衡食用。另外就是多參與以大耗氧量的全身運動,如游泳、爬樓梯、柔軟操或健身操、騎腳踏車等,每次運動需持續20分鐘以上。
其次,西醫可能還會給人一些輔助藥物以配合治療。目前減肥西藥主要有四大類:一是食慾抑制劑,二是能量消耗增強劑,三是阻止人體消化吸收的藥物,四是影響脂代謝的藥物。不少人在用藥治療期間體重有所下降,但停止減肥後,95%的人體重都會回覆上來。
其實,最好的減肥方法無非「少吃多動」而已。藉由飲食(低熱量又含均衡的營養)、運動、行為調整,並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的減重方式(也有人稱之為『學院派』減肥法)。它不但能減重,去脂肪,並能促進健康而不復胖。重要的是,體重控制是一種長期抗戰,需要的是一種長期的健康生活型態,而不是三兩天的「減重食譜」或宣稱可以快速減重的秘方。
中醫認為肥胖病的發生與飲食不節,不喜活動,痰濕內蘊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所謂「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呂氏春秋》)「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內經》)。肥胖病機主要轉歸為脾胃受損,脾不散精,或脾腎不足,水道不利,變生膏脂痰濕,鬱積體內而成肥胖。病位主要在脾(胃)、腎。一般病情多屬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對此應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根據個體的差異,辯證審因,分而治之。
商業社會的負面影響
研究媒體傳播學的台灣大學張錦華教授在接受新紀元採訪時談到:提起肥胖,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個體的不幸和不爭氣,而忽視了現代社會整體所應負的責任。媒體廣告的誤導效益,不但讓很多人成為美食和速食工業的犧牲品,隨之而來的減肥熱中,瘦身業、美容業更是誤導了不少青少年。
以廣告為例,無論哪個國際比賽現場,可口可樂、麥儅勞的廣告鋪天蓋地,薯條、炸雞還有各種美味的蛋糕、甜點隨處可見,電視上各類新奇的美食粉墨登場,不斷刺激人的美味神經,讓無助的觀眾擺脫不了誘惑。
不少食品加工廠為了多賺錢,還在食品中加入刺激食慾和促進上癮的各類添加劑。據泰晤士報報導,澳洲帝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有些飲料的咖啡因含量非常高,兒童只要喝五百毫升,攝取的咖啡因就足以讓其身心出現上癮反應。還有研究發現,近年來市面上無酒精飲料中含咖啡因的情形愈來愈多,已超過一半,尤其是可樂,而可樂類的多糖飲料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世界各地的各類速食店,他們用來炸薯條、炸雞、炸油條的植物油,幾乎全部用的都是比天然植物油成本低的人工合成的氫化植物油,炸品色澤鮮豔,口感誘人,許多肥胖患者都是這類油炸品的受害者。據哈佛大學統計,全美一年有3萬人的死亡可以歸因於反式脂肪。
張錦華表示,社會美食工業在廣告的狂轟濫炸下讓人們花錢吃成了胖子,接下來商傢們又掙美容業和瘦身業的錢。媒體倡導的變異瘦美觀念,讓很多少女陷入了盲目減肥之中,身心受到巨大傷害。
而真正那些有益於人體的養生之道,由於它們講的是如何清心寡慾少消費,反而被社會主流媒體忽視了,人們很難找到真正有益於大眾健康的資訊,使廣大民眾成為了現代生活方式的受害者。
考驗心理承受能力
台灣精神科醫師李政勳對新紀元表示,儘管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減肥藥、減肥食品、減肥設備,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它們忽視了人的心理建設,以至減肥短期有效後,很快又回覆到肥胖狀態。
人是精神和思想的靈物,人身上的任何問題,其解決出路都在人本身,而不在外部。向外面找答案,怎麼也找不到問題的關鍵。比如很多肥胖的人,他們之所以那麼胖,是因為每當他心情不好時,他就藉助於吃來疏解壓力,他把吃當成了緩解憂鬱的一種方法了,這是很錯誤的做法。
統計表明,人在一生中有5-15%的時間可能患上憂鬱症,特別是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如何疏解壓力,抵制住各種負面情緒和焦慮的困擾,沒有一個頑強的心理寄託是很難做到的。
李政勳還談到催眠術在肥胖症心理治療上的運用。他說催眠術是被醫學界公認的一種治病方法,只是由於要求高,一般醫生很難有資格進行這樣的治療。有報導說,在美國曾有醫生通過催眠發現,不少今生拚命吃喝的肥胖病人,他們前世是死於飢餓。找到這個心結後,不少病患擺脫了困境。
再比如跟大吃大喝截然相反的是厭食症。據專家調查,目前在美國大學裏,有20%的女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厭食症。她們由於對自我的認識與現實脫節,她本來很瘦了,但還認為自己太胖了,要絕食減肥。現在香港台灣這樣患厭食症的少女也很多。比如前不久一個時裝模特兒就這樣餓死了自己,以致國際時裝界開始淘汰太瘦的選手。
台灣人可能都會背《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這些古訓,看似古板,但從小教會了人正確的生活態度,怎麼對待自己,怎麼對待家人,怎麼對待社會,從這一點一滴的家訓中就樹立了人正確的世界觀和生活觀。
想吃的是誰?
人吃飯要吃飽,可「飽」在醫學上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胡宗義指出,人是否吃飽是生理和心理反應的總和,有時它與人實際是否吃飽還有一定差異。比如西方人晚餐後,不管他吃了多少食物,不吃飯後甜點他都會覺得沒吃飽,中國人也一樣。喜歡吃米飯的人,無論吃了多少麵包麵條蔬菜,他都覺得不飽,喝酒的人也是,在酒精麻醉下,怎麼吃也還想吃,這就是人的心理作用。
還有研究發現,人進食時胃部的飽足感要花20分鐘才能傳導到大腦神經,因此吃得太快的人容易飲食過量。專家推薦人一頓飯至少應該吃20分鐘以上。細嚼慢嚥也能幫助消化,減輕腸胃負擔。
所以飽與餓,想吃與不想吃,很多人把它當成了絕對的生理反應,而忽視了其背後的心理因素,忽視了人思想和觀念上的認識。有的人本來已經吃飽了,但在美食麵前禁不住誘惑,把胃都撐得難受了還想吃,這就是人的欲望太強了,以至於欲望戰勝了人本身。
有些人一週內超過4天或連續3天以上都喜歡吃炸雞、巧克力、麵包、麵條、洋芋片等高熱量食物,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像上癮了一樣。有專家稱,這是由於這些食物中含有一種結構類似安非他命,作用類似鴉片的苯基乙胺類的物質,能讓某些人上癮,這樣的人就需要醫生的幫助了。
在美國,肥胖大多和貧窮有關係。富裕階層胖子少,而低下階層胖子卻很多。有專家認為,這和人生性格有很大關係。對自己控制力較強,因此容易在社會上成功,而這類人同樣較容易控制自己的飲食。相反,對自己放縱,不願意對自己行為加以控制和約束的人,在社會上較難成功,同樣也因為不加控制而容易肥胖。這和中國人說的「心寬體胖」有異曲同工之意。
節制欲望 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在減肥問題上,現代人都是向自身之外尋找出路。古代羅馬就有不少「吐池」,專門供那些既想飽餐美食,又想保持美態的王公貴族們吐出剛吃進的食物。現代也有不少人做胃部切除手術,把胃變小了,人也就吃不多了。前不久歐洲還有位少婦,花了數百萬美金給自己按了個電子胃,她一按某個按鈕胃就能縮少,她就感覺飽了不需要繼續吃了。她若按另一個按鈕,胃就變大了,她就又餓了。人若主意識和意志力薄弱到這種程度,被欲望主宰著自己,自己被動的被控制著,實在是件可悲的事。
美國生化專家朱月明談到了中國古人的養生之道。孔子在《論語:學而第一》中寫道:「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清代養生家石成金對飲食更是提出了七點具體要求:《七食》「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中國人喜歡喝茶看來是個好習慣,因為鹼性的茶能有效去除體內酸性的油脂。
古人講究「只吃八分飽」,連皇帝每餐也只吃一碗飯,現在不少日本人就做到了這點。目前日本人平均每天攝取2700卡路裏,而美國人每天平均攝取3700卡路裏,相差了很多。有本書叫「日本女人不胖也不老」,中心思想就是講為了健康美麗,人應該節制欲望。
中國古人講滿招損的中庸之道也是這個道理。今年二月《科學》雜誌刊文表示,科學家發現減少果蠅進食,特別使其喪失對食物的嗅覺,能延長果蠅的壽命1.5倍。在中外歷史上,不少長壽老人的飲食秘訣也是少進食,多活動,保持有規律和正常的生活方式。
完全把握住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保持對自己欲望的控制,才能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
我的健身冒險經歷
文/田馨(德國)
德國不少城市的普通健身房中也引進了這種「快速健身器」。它比一般力量訓練方法消耗能量少;也不會對關節產生壓力。新紀元圖片。
[古時過年,家家祭灶、掃塵、貼春聯、穿新衣拜佛、祭祖,吃完了年夜飯再去守歲。接下來就是連日的走親訪友,吃吃喝喝。
如今,在大城市裡,人們對新年穿新衣拜佛、祭祖的習俗已經非常淡漠。在「瘦身」浪潮之下,傳統的過年習俗也相應「瘦」得只剩下了聚餐吃飯。一個節過下來,難免體重上漲。新年後,往往是健身俱樂部生意格外興隆的時候。本報記者田宇為您探訪了德國首都柏林開設的首家「快速健身俱樂部」 (Speed-Fit Club)。]
歐洲的健身俱樂部往往開在人流量大的商業街區或者是停車方便的近郊,柏林的「快速健身俱樂部」卻開設在市中心的一座辦公樓裡。從門牌上看, 「快速健身俱樂部」上下左右的鄰居不是律師事務所就是稅務顧問的辦公室。這家以「快速健身」為招牌的健身俱樂部看來不僅想要吸引普通健身友,而是把目光的焦點放在了白領階層,特別是平時的日程以15分鐘為單位計算的律師、會計師以及附近大大小小新聞社的記者身上。
「每次訓練時間15分鐘,相當於您在傳統健身房裡訓練20到30小時的效果。一週只需要訓練一至兩次」,初次見面時「快速健身俱樂部」的年輕經理侃侃而談,顯得頗為自信。
百聞不如一見,我決定以身犯險,親身嘗試一次。
俱樂部裡見不到常規健身俱樂部中常見的跑步機、踏步器,也沒有任何一件舉重器械。只見走廊盡頭的健身房中央豎立著一圈前面安有扶手,裝有儀表盤的機器,頗有點像科幻電影中宇宙飛船裡的電腦控制室。看來這就是「快速健身俱樂部」的神秘武器。
根據俱樂部的要求,我換上了全棉的運動衣褲。一個棕髮姑娘是我首次試驗的教練。
她先拿起一個裝滿溫水的噴水壺,像澆花一樣往我的胳臂、腿、前胸、後背上噴水。緊接著在我噴過水的部位纏上了裡面裝了電極的黑色繃帶,把繃帶中接出來的7個電線頭分插在一個小盒子上,很快完成了把我「接線」的工程。
機器的儀表上下方有一排控制鈕,控制著接在身體不同部位的脈衝強度。上面是一個顯示屏,顯示著每秒種脈衝的頻率、脈衝的持續時間與間隔時間。
做為初次試驗,我們選了一個最初級的訓練程序:每隔5秒鐘釋放一次電流,每次脈衝持續3秒鐘,在這三秒鐘當中訓練者要繃緊肌肉。這意味著,在15分鐘的訓練時間裏,我全身的肌肉要收緊112次。反復次數如此頻繁,肌肉緊張所維持的時間比普通方法長、極限力量降低的速度也慢。根據教練的說法,如果把接通手臂、腿部、肩部、腹部和腰部的電鈕全部打開,全身大約500條肌肉會同時活躍起來。難怪說,電子脈衝刺激肌肉的訓練方法大於常規訓練的強度
棕髮姑娘把一個個電鈕依次打開,再慢慢把脈衝強度調高。脈衝強度弱的時候,肌肉感到一種麻酥酥的感覺。很像用普通的電子按摩器做局部按摩。隨著脈衝強度加大,肌肉越收越緊。當脈衝強度越調越高時,肌肉會在突然間變得異常堅硬。怪不得另一個參加過訓練的記者說他突然間感覺自己變成了加州州長施瓦辛格。
電子脈衝刺激肌肉法最早用於理療。上個世紀60年代時,醫生們開始使用脈衝刺激法治療和阻止肌肉張力減退,後來陸續被運用於體育界。1977年,蘇聯醫生報告給優秀運動員用電子脈衝刺激股四頭肌後,肌力增加30~40%。這一結果引發各國學者開展此項研究。
15年前德國一位牙科技工在研究頜骨的運動時,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這個醫療技術運用到健身業呢?10年之後,他的設想演變成一個成熟的健身產品,並在德國申請了專利。
德國拜羅依特大學運動科學院對這種「快速健身器」進行了測試,研究結果認為,「這種快速健身器除能起到塑身,增強肌肉力度的健身效果外,可以同時達到減輕背痛,治療肌肉失控的療效。」
目前德國不少城市的普通健身房中也引進了這種「快速健身器」。由於這種訓練除了頻繁收緊肌肉以外,沒有劇烈運動,它比一般力量訓練方法消耗能量少;也不會對關節產生壓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5分鐘下來卻讓人大汗淋漓。就算是第二天睡醒覺了,也還覺得有些「腰酸背痛」,真的好像前一天跑了兩里地一樣。
這對生活節奏極快的香港,恐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呢。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