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中共的非洲「非人」政策
【大紀元2月23日訊】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最近訪問了非洲八國,引起西方評論家的重視,紛紛探究中國的外交戰略走向。
原香港《南華早報》編輯,現為美國有線電視CNN 做中國問題評論的林和立( Willy Lam )對此指出,這次中國領導人的非洲之行,標誌大權在握的胡錦濤已徹底揚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永不當頭」的主張,而走上了要「有所作為、以我為主」的所謂大國發展戰略。林和立認為,這從上個月解放軍導彈摧毀衛星,到這次胡錦濤的非洲八國之行,都是明顯的信號。
最近中共的非洲政策相當活躍,胡錦濤不到一年之內就兩次訪問非洲,而且僅僅三個月前,中共就邀請了 48 個非洲國家元首等,到北京舉辦了中非合作論壇;並用大筆勾銷33 個非洲國家欠中國的債務,來拉攏非洲。
在胡錦濤啟程前,中共外交部舉行記者會,強調胡的非洲行,主要是致力非洲和平發展等等。當時美國媒體對胡錦濤的非洲之行能夠有助於制止蘇丹的種族屠殺有相當幻想,《紐約時報》記者佛藍茨( Howard French)發自北京的報導題目就是 「 中國領導人訪問蘇丹,試圖結束那裏的衝突」 。
但實際上胡錦濤去蘇丹,卻是去獎賞那位推行種族屠殺政策的蘇丹總統,答應幫他蓋一座「總統宮殿」。《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拉比( Sebastian Mallaby )二月五日在該報發表的專欄,題目是「給蘇丹一座宮殿」,副標題是「中國無原則的援助損害西方」,認為胡錦濤答應給蘇丹獨裁者蓋一座宮殿,完全不是偶然的,因為中國近年沒有答應給任何國家總統蓋宮殿,所以挑中了蘇丹,就是要利用這個舉動對抗西方。
近年蘇丹政府遭到歐美等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主要因為蘇丹的達爾富爾地區的居民要求獨立,但遭到政府軍及親政府民兵的鎮壓,而且是使用種族清洗手段,四年多來,根據人權組織的數字,多達二十萬人被殺害。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中止援助,甚至主張聯合國要對蘇丹經濟制裁,但遭到北京反對,中共威脅動用否決權。這次胡錦濤訪問蘇丹,不僅不譴責蘇丹的種族屠殺,反而答應向那個野蠻政權提供一億四千萬元人民幣的援助,蓋「總統宮殿」,等於給了蘇丹獨裁者一個獎賞。
中共為凸顯胡錦濤的所謂「大國崛起」,還準備今後三年對非洲國家的援助規模增加一倍,向非洲提供 3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 20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這種做法被西方評論家稱為「撒錢買闊」,而根本不管中國迄今仍有六億人每天收入不到二美元, 5 %的中國人(六千多萬)仍生活在聯合國「貧困線」下的現實。因而中共的非洲政策,其實是一種「非人」政策,既不顧蘇丹對 20多萬人的種族屠殺,也不管中國人的死活;它看重的仍是意識形態,而不是人本身。
西方國家所以對蘇丹的暴行關注並譴責,另一個原因是,在整個非洲都邁向多黨制的今天,蘇丹的種族屠殺實在太顯眼,太令人憤怒。在上世紀的非洲,到處是強人專權,軍人統治。當代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遜( Paul Johnson )在他那本總結二十世紀歷史的名著《當代》(Modern Times )中,關於非洲那章,題目就是「野蠻人的王國」。因為截止六十年代末,非洲就發生過64 起軍事政變和叛亂,僅達荷美這一個國家,就發生過六次,剛果,多哥,扎伊爾等國,都各發生兩次。至1975 年,43 個非洲國家,有20 個處於軍事專制之下。六十年代,非洲僅有四個國家(塞內加爾、毛里求斯、岡比亞、博茨瓦納)保持了多黨選舉制度 。
而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大漠孤煙直的閉塞之地非洲,也開始民主之風勁吹。 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字,撒哈拉次大陸的 48 個非洲國家,已有42 個進行了多黨選舉。中國人印象中那些很落後的國家,像坦桑尼亞、讚比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馬拉維、烏干達、加納等等,都在九十年代相繼實行了多黨選舉。
在這種背景下,蘇丹不僅沒有民主選舉,而且還在推行國家暴力,種族屠殺,可想而知國際社會的憤怒。
上述《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拉比說,面對西方的批評和要經濟制裁,胡錦濤強調,要尊重蘇丹的國家主權。這位評論家說,甚麼是國家主權,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一個國家對內種族屠殺,或對外侵略,那麼這個國家實際上就已經喪失了國家主權,國際社會就有權進行干預。這就像美國使用武力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列班政權,剷除了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一樣。再例如,當年納粹德國發動戰爭,對外侵略的時候,國際社會就有權進行軍事干預,把希特勒政權剷除。納粹德國不能用甚麼不得干預我們的國家主權,來阻止國際社會對它暴行的譴責和制止。
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廖建明也在《華盛頓郵報》網絡專欄中指出,中共的這種所謂主權說,就是為自己的暴行辯護和開綠燈,像六四屠殺,以及中共可能對台動武,都可以用甚麼國家主權做藉口,推行國家暴力。
今天,北京偏袒、獎勵蘇丹獨裁者的非洲政策,再次證明了,胡錦濤上台後,中共的專制制度,意識形態思維等,都沒有改變,對這樣的政權,不能抱有浪漫幻想。
2007 年2 月12 日於紐約
——原載《觀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