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福爾摩沙大百科》 台灣開發史

野人出版社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0日訊】
看地圖講古

我們常說,台灣南北長、東西窄,像是一個完整的蕃薯,這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現代地圖的情況。透過現代化精良的測繪技術和電腦科技,台灣的地形一覽無遺,便於我們對土地的了解。
 但在早期的地圖中,台灣可不是只有一個樣子。一開始,由於幾條西部大河的出海口相當廣闊,那些航行路過台灣海峽的外國人以為台灣其實是三個島嶼或是兩個島嶼,等到荷蘭人環島一圈後,才測繪出第一張比較接近實際形狀的台灣地圖。

 到了清朝時,由於官府的統治能力及人民的開發多集中在西半部,描繪台灣的地圖也常是只有西半邊「半個島」的山水意象式地圖,至於山區和東半部,則幾乎空白。晚清時,這樣的地圖讓野心國家有了藉口,因為對照他們所測繪的完整「全島」地圖,他們就可以宣稱台灣東半部並不屬於中國。
 日本統治時期,為了充分利用台灣的各項資源,而使用現代技術加以測繪,那時所畫出的台灣地圖,形貌即與現在相差無幾,雖然精確,卻也少了一點想像的樂趣。

用食物寫歷史

各式各樣的人在台灣活動過,從日常飲食當中就可以發現端倪。原住民一般以小米、芋頭和山藥為主食,搭配魚、肉等蛋白質食品,相當健康。休閒宴客時,另外會拿出檳榔來宴請對方,這點現在許多「紅唇族」仍然親身奉行。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台期間,也曾帶來歐式的飲食,但並沒有留存,倒是引進了一些作物,如荷蘭豆。


荷蘭人在台灣停留38年,留下了至今仍被台灣人普遍食用的「荷蘭豆」。(許育愷/攝)


1949年,大批外省人跟著國民政府來台,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人將燒餅、豆漿和油條帶進台灣,成為台灣人的早餐選擇之一。(許育愷/攝)


明治維新後,深受西方文化洗禮的日本,也將西方部分飲食習慣與食品,包括咖啡、牛奶糖、乳製品等引進台灣。

 而漢人的飲食習慣,如吃米飯配蔬菜,以及煎、煮、炒、炸等烹飪手法,一直是台灣飲食的主流,即使歷經日本統治,也沒有改變。不過日本人也引進了很多食品,如牛奶糖、啤酒、餅乾,還有如今我們慣吃的便當、關東煮等,都是最佳見證。戰後,台灣更成為中國各式美食的匯集地,甚至還發明了中國沒有的「四川牛肉麵」,並將中華美食在地化,開創出更多新穎的風貌。
荷蘭人在台灣停留38年,留下了至今仍被台灣人普遍食用的「荷蘭豆」。(許育愷/攝)

 
中美第一人鄭成功 v.s.自由女神

台灣與美國分處太平洋的兩端,兩者面積雖如天壤之別,卻有類似的民族融合和400年拓墾史。更巧合的是,兩者被拉進世界舞台的契機點有極其微妙的相似處。回溯至17世紀,當時的海上霸權荷蘭為了取得新大陸的皮毛,於1624年在今日的紐約建立第一個歐洲貿易站。就在同一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地球的另一端──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設立商館,做為拓展東亞大陸貿易的跳板。當時這兩個地區都還是有待開發的處女地,但此後美國由北而南、自東而西,台灣由南而北、自西而東,各自開展不同歷程的開發。19世紀期間,台灣的茶葉、樟腦銷往美國,美國的傳教士和生物學家來台,歷史幾度交會的光芒至今依然盪漾不止。


自由女神像是崇尚「不自由毋寧死」的法國,於1886年送給美國獨立建國100週年的賀禮。矗立在紐約港,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抱著代表民主的美國憲法,不僅代表美國的獨立精神,更成為全世界自由民主的象徵。小圖為紐約曼哈頓島。(柯曉東/攝)

鄭成功為明末遺臣,為了反清復明,一度以台灣為根據地,勵精圖治。由於他驅逐了荷蘭人,開啟台灣新史頁,故被尊為開圖為安平古堡。(黃丁盛/攝)

台南v.s.紐約:1624年,荷蘭人在大員建立熱蘭遮城,為殖民政權進入台灣最早的地區。1662年為鄭成功所敗後,退出大員。清廷統治期間,台南為全台最繁華的城市,如今以古都聞名。也曾被荷蘭殖民的紐約,由於優良的港口位置,發展快速,短短數年便成為全美第一大城,並一躍為全球金融中心。同時崛起的兩地,如今一懷古一現代,不可同日而語。

鄭成功v.s.自由女神:打敗荷蘭人的鄭成功,雖然在台時間僅短短一年多,但在歷史地位上,一直被視為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像,雖然只是一尊雕像,卻是英國移民後代在新大陸追求民主自由的代表與精神象徵。──原載《福爾摩沙大百科》, 野人出版社 @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