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飲食營養

防病養生之道

【大紀元2月22日訊】中醫藥學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幾千年來,歷代醫家以實證的精神和辯證法思想為指導,不斷彙整我國人民與疾病搏鬥的經驗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醫藥學深邃的思想、獨特的理論和豐富的治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中醫藥學仍在華人世界乃至全人類的衛生保健、防護養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來,人類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豐富,健康與長壽已經成為舉世重要的課題。人們曾尋找過仙丹妙藥,甚至採取神秘法術,但結果卻是徒勞無功。雖無仙丹妙藥,神秘法術亦不存在,但人類壽命卻不斷地延長。十七世紀人類壽命平均只有二十歲,十八世紀為三十歲,十九世紀以後為四十歲,一九二O年為五十五歲,一九三五年為六十歲,一九五二年為六十八歲,而目前已超越七十歲。不少已開發國家都先後達到“老齡化社會”。不久將來,百歲年紀不是夢想,而是活生生的實例。儘管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學技術、醫療保險、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居家防護養生”之道,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一般來說,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要經過長、壯、老、衰等階段。在其中,人人都免不了會生病或遭遇不測,為使人類都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就需要講究“防病養生”。

說起養生,人們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它與抗病防衰,延年益壽有關。但是,養生究竟是怎麼回事?它包括哪些內容及其具體方法,就不一定清楚了。養生學的起源與發展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早在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原始時代,祖先為了生存繁衍,在與大自然搏鬥的漫長歲月裡,從勞動與生活的實踐中,逐漸摸索認識到人體生命活動的一些規律,學會了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識和方法,並互相傳授。發展到後來,人們把這種自覺的保健延年活動叫做“養生”。以後,人們將這種對抗疾病保健延年活動加以理論上的歸納,稱之為“防病養生之道”。經過長期的運用和不斷充實,人們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面發展為養性、攝生、道生、保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面衍生出壽老、受親、養老、壽世等。這就是“防病養生”之實質與輪廓。

中國醫學和中藥學是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庫。國內外對中藥的研究日益興趣,但對中醫似乎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中醫『辨證論治』、『陰平陽秘』等基本主體思想,而由之發展出的防病養生,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實質意義。

《周易》說:“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人相應,天體運行不止,人體也應如此,氣血晝夜流行不息,生命就強健有力,不易生病。中醫認為:“有諸內,必行之於外”每一種表現於體表的疾病,總有它的病因,因此,中醫強調:“扶正袪邪”,不僅關心症狀的消除,更努力於提高個體的抗病能力,並以此平常戮力於居家防護養生之工作。

養生健生,健康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昇和精神文明生活日益豐富,健康與長壽已越來越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課題。因此從古至今,一些歷史人物,在養生保健的同時,總結歸納各自的養生經驗和方法,如孔子,魯國人,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其實他很懂得防護養生。他認為導致人類過早死亡的原因有三點:那就是飲食不潔、嗜欲無厭、憤怒過度。尤其是在飲食上主張不吃霉爛、生冷以及從市場購進不潔食品。他指出:“此三者,死於非命也,人自取之”。所以他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孔子家語》)在《論語.季氏》講:“君子有三戒: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青年時不貪色,中年不好鬥,老年不貪心。同時主張:“居無求安,時無求飽”、“危邦不居”…等養生論點,至今仍對我們有所啟發。這裡深一層意義就是說不同的階段,在居家防護養生上有所差別、有所側重。

所謂“中醫養生學”,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特色來研究人類生命規律,闡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一門學科。在實踐上強調“上工治未病”,除了罹病尋求醫師之診治外,要求從平時居家即力行防護養生。中醫養生學一向重視《內經》“天人相應”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諸如平日所必須的食衣住行,都賴於大自然賦予,因此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體必須要與祂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順應自然,就是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週遭外界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這是防護養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文章來源: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