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館:墾丁沿海珊瑚 自然復育
【大紀元12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六日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今天在高雄縣正修科技大學的珊瑚海洋生物科技研發成果發表會中表示,屏東縣墾丁沿海的珊瑚白化,不如媒體報導的那麼嚴重,且有珊瑚子代移入繁殖,不必經過人為努力;東沙、小琉球海域的珊瑚復育卻值得重視。
樊同雲指出,海生館自2001年起長期監測墾丁沿海珊瑚,設置十六個監測站。全球暖化影響,今年西太平洋夏季水溫偏高,嚴重破壞珊瑚。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海域水溫持續達到攝氏三十四度,造成長五百公尺、寬一百公尺、水深五公尺的淺海範圍珊瑚白化,墾丁後壁湖海域珊瑚保護區白化範圍不超過百分之十;龍坑海域經阿瑪斯號礦砂船沉沒時破壞,珊瑚幾乎全死亡,現已逐漸復原,有百分之二十海域長出珊瑚。
他表示,海水溫度超過攝氏三十度,且持續,珊瑚就會逐漸白化,且逐漸走向死亡。墾丁海域有湧昇流及颱風侵襲降低水溫,加上有珊瑚子代進入,人為破壞降低,因此不必人為力量,珊瑚自然復育。
他也指出,東沙島珊瑚在1998年大量死亡,經過十年來未發現復原;屏東縣小琉球海域珊瑚也大量死亡,可能是廢水作祟,今年起監測調查,找出原因。這兩處海域必須人為努力幫忙,才能復育成功。
他表示,經過七年多努力,海生館已可在室內培育一百三十多種珊瑚,將找出耐熱品種移植到海中或提供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