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進口國變出口國>鋼鐵業生態丕變 台灣經濟警訊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歐祥義/特稿

曾幾何時台灣也成為鋼鐵半成品出口國?這種現象是經濟不振、內需疲軟的開發中國家才有的事,像過去的俄羅斯、土耳其、巴西等國,都曾是鋼胚出口國,及日本在泡沫經濟企業獲利衰退時期,也與台灣簽長約供應扁鋼胚,這是個警訊,國內經濟確已出現狀況了。

台灣本身不出產礦砂與煤礦,廢鋼生產量也有限,所有煉鋼的原料物都要仰賴進口,如果中間未經過加工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鋼鐵業根本難有利潤。

以一貫作業煉鋼廠而言,如果只做到鋼胚的製程就出售,每噸毛利約不到100美元;但若做到熱軋就能有250美元左右的毛利;再往下游的冷軋、鍍面鋼板,毛利率更高。在這種產業結構下,若非急需現金與國內需求不振,鋼鐵廠很少只做到鋼胚就出售。

台塑集團籌設中的鋼廠就只做到鋼胚製程,表面上雖然打著提高鋼品自給率,但絕對是個不合算的投資;尤其礦砂難以取得,更讓新設鋼廠無立足之地。

若無長約供應 新鋼廠難生存

以中鋼這種老高爐廠,因有長期合約保障,每噸礦砂成本約是70美元,若無長約供應,新鋼廠就只能在現貨市場上搶,每噸價格約是180美元;以煉一噸鋼需1.5噸礦砂計算,不計焦碳在內,新鋼廠的成本就比舊廠每噸高165美元,這種生態根本無法讓任何新設鋼廠生存。

台灣鋼鐵業發韌於五十年代末期,初期以進口舊船拆解,取得廢船板再軋製加工,到後來的中鋼與民間的電爐煉鋼兩大體系,台灣都是鋼品進口國家,一年進口的鋼胚數量最多在600萬噸之譜,那代表著台灣投資興盛,對鋼品的需求方興未艾的年代。

一言蔽之,鋼胚的進出口數量消長,往往就是國內經濟興衰的縮影。若長期加入鋼胚出口國的行列,那是台灣人的悲哀,這種產業局勢改變,值得政府部門深思檢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