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杜聰明獎得主 學術潛力被看好
【大紀元12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四日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頒發首屆「杜聰明獎」給2位德國學者,兩人分別在神經醫學及光電領域獲致重要學術成就;其中1位發展出世界首例神經末梢電生理訊號記錄技術的學者,因年僅45歲,未來發展潛力更被看好。
首屆國科會「杜聰明獎」德獎人之一Peter Jonas教授,為德國最高研究獎萊布尼茲獎(Leibniz)2006年得主。國科會指出,其重要學術成就在於推翻Dale’sprinciple(該理論認為神經細胞只會釋放1種化學物資),證明神經細胞可同時釋放2種以上神經傳導物質。
曾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受業於Peter Jonas 的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連正章表示,Jonas是在1998年於「自然」期刊證明神經細胞可同時釋放2種以上神經傳導物質,顛覆Dale’s principle,改寫此前100多年神經醫學教科書內容。
他表示,神經末梢因為太小,神經醫學界始終無法突破技術進行記錄。直到2002年,Jonas教授發展出世界首例直接在海馬迴神經末梢作電生理訊號記錄的技術,才解開神經傳遞在軸突的秘密。
而最近10年,Jonas教授專注於大腦抑制性神經細胞領域的研究,對顛癇治療的突破大有幫助。
連正章說,Jonas 34歲時就獲聘為正教授,在嚴謹著稱的德國學術界十分罕見,較一般德國學者至少提前10年。由於Jonas目前年僅45歲,未來潛力因此更被看好。
連正章表示,Jonas的恩師為199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Erwin Neh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