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邦山的稜線
馬那邦山楓之旅,只看到一棵楓樹,到底是楓樹還是槭樹,還是那句話,楓樹和槭樹,我還是傻傻搞的不清楚,早上起來,在山莊門口就可以看到雲海,這種低海拔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高山景致,感覺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出門就是好兆頭,雲海和雲河有什麼不一樣,其實都是很坦然很壯觀。
馬拉邦山在之前的外商上班時,公司的秋季旅行有來過,只記得有段路山勢陡峭,必須手腳並用,攀附繩索緩步上下山,山上有個年輕登山家的紀念碑,還有山下的那家鹽焗豬腳很好吃,就只有這些簡單的記憶了,馬那邦山的海拔有1406公尺,景觀良好,有一顆一等三角點,馬拉邦山是泰雅族語Manapan的譯音,是指山容壯麗的意思,我所知道泰雅族語還有巴陵(Bulon)是指「巨木」,還有嘎色鬧(Kesiyono) ,是「霧多」的意思。
山莊清晨5時起床,昨天已經煮好稀飯了,6點半出發,從山莊門口往後走,走過土地公先參拜,然後之字形的馬路上坡,先到錦雲山莊,這裡海拔已經 800公尺,我們在涼亭休息,山友的弟媳婦是俄羅斯人,長的很像瑪格麗特,在北京讀中文,所以國語也很好,很多人跟她一起照相,這裡展望良好,底下是片片的梯田,可以看到雲海中的關刀山,真的很有一夫當關的氣勢,也看到山凹的缺口雲霧一直流竄,好像是所謂的雲瀑,續然後開始沿路上坡,一直到登山入口開始往上攀登,馬拉邦山分兩線上山,南線經天然湖可能是多年前走的路徑,北線的景觀較多有古戰場和石門,我們是走北線的。
|
往上走,先有一個轉彎休息處,再上去不到10分鐘,就到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紀念明治35年(1902年)的馬那邦山戰役,後來在民國73年民間團體再重修的,旁邊有株大樹是山毛櫸,俄羅斯的女孩在大家起哄下,在這邊唱「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這裡是古戰場了,所以遺留了歷史的遺跡,旁邊的山壁有點像是大霸尖山的崖壁,是險峻的細道邦山。
|
|
後來往山頂的路上坡度較陡,到了最後稜線,看到馬拉邦唯一一棵火紅的楓樹,就在石門後面,一過天險就看到楓紅,仰望一棵大樹,紅葉蔽天,還好有這座楓樹,不然馬拉邦山的楓之旅就不紅了,石門天險,聽說是原住民守在石門後面,日軍來一個抓一個,丟到山谷下來相戰的。
再兩百多公尺,就到山頂的平台了,我先看大霸尖山至雪山的聖稜線,聖稜線一詞,源於日據時代,日本人對這個台灣的第二高峰雪山,連綿到世紀奇峰大霸尖山間的稜線,甚為感動,有寫詩作紀念,當然還有「聖稜的星光」偶像劇,得到金鐘獎的「年度最佳戲劇節目」,這時俄羅斯美女臥在欄杆上,映照後面的山勢稜線,聖稜線配上美女的身裁,真的是美麗的,大家趕快照相,以前我有聽說還是看過的一幅畫,指出「女人、小提琴還有馬,都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曲線」,山勢的雄渾,再加上這迷人的稜線曲線,這個旅程有點不一樣。
|
|
山頂有塊石碑斷裂只剩「那邦山戰諸地」等字,石碑原有三截,現在只有兩截上下相疊,最上面的那一塊已經不在了,不知道是不是原來就是在這裡,這幾個字我感覺像是日本的草書,不像中國的,文字草書有點日本幕府時代的想像,如果原來就在這裡的話,日本的碑大部份應該都會有碑座,或許就如無緣之墓 一樣,已經移動位置了,網路上的照片,有人照的圖片是反面的說明文,我比較喜歡這個正面蒼勁的草書,網友的形容是「一塊蒼涼古樸的斷碑,傾倚著岩石」,也許在無人的秋風中,才可以體驗那份悲涼,這是昭和6年(1931年)所豎立的紀念碑,現在人多太陽大,也只是熱鬧而已。
另有還有一座紀念碑,是紀念民國72年攀登印度庇古巴特峰,殉難的一位年輕登山家徐慶榮,想不到年紀輕輕,就已經有如此偉大的理想,真不簡單,在聖稜線尋找大霸尖山的位置,我大學時爬的第一座大山就是大霸尖山,是在聖誕節的前夕,所以特別的有深刻的印象,我很快的找出大霸小霸的位置,尋找突出的尖稜,還有看這大安溪河谷,溪水流向遠方,山和河那樣的親近,有國家大山大河強烈的感覺,這是我的國土,我們在此照了合照,在大批人群上來之前趕緊下山。
|
|
走下山的路,沿途的木棧步道作的很完整,路上有大石壁,楓葉散落在角落上,有點蕭瑟,往下走有一片竹林,到了第二號情人橋前右側走小路回去,就可以省了一大段路程了,這條路過了叢林,走出來豁然開朗,看到前面是一片橘子園,很快的回到山莊,路上種的像是梅枝,原來是紅肉李,也許冬天真的到了。
午餐要到中央飯店,聽說下一代已經不經營了,百年名店四代廚藝沒有延續,滿可惜的,不光是鹽焗豬腳沒吃到,而是手藝可能就此失傳了,回苗栗的班車不多,老闆娘說大部份人都是開車,所以班次也不熟,當然搭車旅行也要算準時間的,我們搭到大湖,剛好接上客運車往苗栗,然後到火車站轉搭自強號回家。
——本文轉載自虎茅莊的旅行 //www.wretch.cc/blog/tigergrass&article_id=20177791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