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華商銀標售專題報導系列之三

中華銀賠付474億元標脫 學者看法兩極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二十二日電)中華商銀歷經兩次標售後,政府以賠付新台幣 474餘億元、首度以附買回條件下,由匯豐銀行得標。有學者認為,這是「不平等條約」,應重新評估底價,再進行第三次標售才對。也有學者指出,問題銀行不處理,就像「一粒屎壞了一鍋粥」,政府以這樣方式處理,也是「莫可奈何」。

今年 1月初,中華商銀受力霸風暴波及,爆發嚴重擠兌,進而被中央存保公司接管。中華商銀雖有36家分行,但相對其他先前被接管的銀行而言,員工數眾多、資產品質不乾淨,賣相並不佳。

中央存款保險公司今年 7月第一次標售中華商銀資產、負債暨營業(Good Bank),因無人投標而流標。

中華商銀12月13日進行第二次標售,因只有一名投標者,且投標價格不及存保所訂底價,次日,存保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進行一個上午的馬拉松議價後,終於以金融重建基金賠付 474餘億元代價及附買回(Put Back)機制,將中華商銀「託付」給「洋女婿」。

「附買回」機制,就是投資人在得標中華銀後,只要在兩年內,企業放款部分出現逾放,金融重建基金將用九成的價格買回這些放款,投資人最多只會承擔一成損失。

中華商銀預定賠付金額僅次於中興銀行的 584億元,附買回機制也引起外界疑慮。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標售金額比底標多出一百多億元,且有附買回機制,簡直是不平等條約,「顯然是政府急著把燙手山芋丟掉!」

殷乃平進一步指出,第二標流標不及於底價,應該重新評估底價,進行第三度標售,但卻跟投標者議價,不合常理。

他認為,如果政府訂的底價與投標者差異太大,那就是估價有問題,存保在實地查核,也就是決定中華商銀價值時是如何訂定?應按照國際慣例,公布過程。處理問題金融機構,如果過程不透明,就會有弊端出現,像中興銀行即是一例。

不過,對於政府將中華商銀標售出去,雖要付出相當代價,前金融研訓院院長、現任世新大學經濟系教授薛琦倒認為,這是「莫可奈何」的事;如果不處理問題金融機構,就像是「一粒屎壞了一鍋粥」。

至於外界質疑賠付金額是否合理?是否有瘦了全民荷包、肥了外商銀行之嫌?薛琦舉例,就像是一個人出車禍,要進行開刀急救,難道還要在意「他輸血輸多少」嗎?

薛琦指出,應該要回到問題的本質,也就是,問題銀行要不要處理?答案如果是「要」,政府現在也只能做「補破網」工作,至於王家財產能追回多少?恐怕也只是聊勝於無。

對於價格是否合理?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胡勝正對外界表示,已盡最大努力,讓金融重建基金少賠一點,但以中華商銀資產品質而論,「最後以 474億元標出,是公平的價格。」

若誠如主管機關所言,賠付 474億元是「公平價格」,那有可能代表中華商銀所隱藏的財務窟窿比外界想像還要大。不過,外商銀行也不是省油的燈,不會毫無把握就接下「燙手山芋」。

政府處理接管問題金融機構雖是動輒得咎,怎麼做外界都會有異議,但處理過程與相關資訊如果可以更公開、透明化,或許就不致招來太多批評聲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