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回顧:氣候變遷成為當代最大挑戰

標籤:

【大紀元12月19日報導】(中央社巴黎十九日法新電)當氣候變遷在歷史上寫下新頁時,二零零七年肯定是篇特殊的章節。

在僅僅十二個月內,全球暖化演變成當代最大的挑戰,成為大眾和名人共同努力的目標,成為贏得諾貝爾獎的議題,也成為各階層政客的頭痛問題。

在一份大型報告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發布至今最為恐怖的科學評估報告,文字不加修飾,充斥著外人不解的專業術語,坦白指出讓人懷疑或不確定的地方,然而報告的坦率,更讓人望之生畏。

報告總結說,全球暖化是事實。人類具有無可避免的責任,而這都得歸咎於毫無節制地燃燒化石燃料。

氣候變遷已顯而易見,不論是冰河或積雪減少,影響百萬人的大災難,距離發生只有數十年之遙。IPCC指出,根據目前的趨勢,乾旱、洪水、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激烈的暴風雨,將引發飢荒、疾病和人類無家可歸,沒有一國能夠例外。

這份IPCC第四份評估報告,使得民眾的憂慮轉變為公共意識的急劇提升,在北美、澳洲、南亞和東歐發生的乾旱、洪水和暴風雨,也都扮演了程度不一的推手角色。

北極圈夏季海上浮冰已減少到有紀錄以來最低,而這也是史上頭一次有船隻,能在太平洋和歐洲間的北極海「加拿大西北航道」上暢行無阻。

在六月的八大工業國峰會中,面臨指責的美國總統布什加入其他富國領袖行列,矢言追求減少碳氣體排放的「實質」方案,並「審慎考慮」採行歐洲試圖在二零五零年前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七月的「Live Earth」全球巡迴演唱會匯集了樂手和演員,讓他們為這場多年的孤獨戰爭一起發聲。

九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將氣候變遷視為任內最主要議題,並醞釀空前的峰會。同一週,布什政府展開行動,號召十六個製造全球八成排氣量的國家領袖齊聚一堂。

十一月,氣候變遷議題進入諾貝爾獎殿堂,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和IPCC成為今年和平獎共同得主。

十二月,氣候變遷會議在印尼峇里島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一百九十個會員國同意展開為制定新公約的協商,以減少碳排放,並協助在氣候變遷中受害最大的窮國。

不過在一波三折且交相指責的聲浪中,峇里島會議也揭露了關於氣候變遷「不願面對的真相」。

所有人同意氣候變遷具有危險性。的確,許多專家說氣候變遷來臨的速度,要比幾年前我們所認為的更快、更為凶狠。

為遏止化石燃料污染、轉換到乾淨能源,以及加強開發中國家的防衛機制,數以兆計的金額已經投入,不過唯一能確定的是,誰應買單仍無共識。

應該是富國買單?因為富國大量消耗價格低廉的原油、天然氣和煤炭,成為今天全球暖化的主兇。

亦或是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因為它們要對未來更嚴重的問題負責。

峇里島會議本質上只是展開協商的協商。

若布什的繼任者反對簽署京都議定書之類的遏止碳排放公約,可以肯定的是,在地球氣候系統面臨危急關頭之際,官員在未來兩年勢必對不一定能達成的協議展開唇槍舌戰。

相關新聞
德環境部長:峇里氣候會談協議可望定案
氣候變遷會議延長討論  官員仍稱進展順利
氣候會議出現折衷 歐盟放棄富國削減排放目標
溫室氣體 2050年前原則減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