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9日訊】典型的農業鄉后里,至今仍未脫清澀,和其他農業鄉鎮最不同的是,后里有著薩克斯風故鄉的傳奇,開啟傳奇首頁的,就是張連昌先生。今時今日,后里已成為全世界樂器商採購高價高品質薩克斯風的必訪寶山,這一切,都從當年一把被火燒燬的薩克斯風說起。
民國三十六年,后里鄉有一群愛好音樂的「黑狗兄」:張基盤、張連昌、張騰輝等人,共組了輕音樂團。回憶起當時這批「黑狗兄」的樣貌,張連昌的孫媳婦、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執行長王彩蕊說,張基盤總是一身白西裝、白皮鞋,爺爺張連昌則會在拍照時披著一條長圍巾,笑著說「劉文正是學他們的」,一派風流倜儻,從館內珍藏的一張樂團剛結束表演、準備上車前的照片,就可一窺端倪。
「當年買一把薩克斯風要賣一甲地」,王彩蕊說,張連昌在樂團裡負責的其實是小喇叭,薩克斯風是張基盤花大錢從美國買回來的,對樂器很有興趣的張連昌,經常向張基盤借薩克斯風把玩研究。一場祝融,把他們唯一一把薩克斯風燒成碎片,本身是工筆畫家的張連昌,便向張基盤討了碎片,將每一片都精準製圖下來,再試著重新打造一把新的薩克斯風。
背兩袋錢回故里 鄉親另眼相看
研究了三年多,張連昌終於打造出全世界第一把台灣製造的薩克斯風,但當時仍停留在興趣階段,未曾想過要將此工藝當做謀生工具。第一把台製薩克斯風問世後三年,礙於經濟壓力,張連昌把他後來做的薩克斯風拿到台北去賣,巧遇一名菲律賓樂師,試吹之後馬上購買,張連昌揹著兩袋錢回到故鄉,讓故鄉父老大驚失色。「原來做鼓吹的窮畫家也能靠賣鼓吹賺這麼多錢」,王彩蕊說,張連昌以前是賣畫維生的窮畫家,但與生俱來的藝術家性格,讓他即使在焊接薩克斯風時傷了一眼還繼續堅持打造薩克斯風之路。雖然當年家鄉人都看不起藝術工作者,但張連昌毫不在意世人的眼光,直到「兩袋錢」回到故鄉,后里人才開始對他另眼相看。
有了第一把賣出薩克斯風的成功例子,張連昌和張基盤等人合夥,在台北和台中開設樂器工廠,什麼樂器都做,還叫很多在故鄉沒事做的年輕孩子到工廠學手藝,對製作技巧毫不藏私。雖然三、五年後,因為張連昌太「藝術家」,台北武昌街和台中平等街的樂器工廠相繼歇業,張連昌也回到家鄉,在張連昌紀念館現址繼續他的薩克斯風製造之路,但他的徒弟們卻因此開枝散葉,紛紛在后里自立門戶,后里薩克斯風故鄉的傳奇也於焉展開。
廣收徒弟傳承技術
已然形成一個薩克斯風產業聚落的后里,在民國六十五年左右,遇到一個重大變化,原本計畫與張連昌合夥蓋廠房的功學社,因為意見不合作罷,到北部自設工廠,邀集許多下游廠商到台北,還有許多年輕子弟也北上工作,張連昌也在當時將薩克斯風製造事業傳給兒子張文燦。后里在近一甲子的薩克斯風歲月中,除了拜張連昌廣收徒弟將技術傳承下去,當年參與的師傅們刻苦耐勞,精益求精,奠定了后里銅管樂製造水準,目前也遍及全國各地從事製造、維修和多位演奏家,締造后里成為台灣唯一的「樂器之鄉」。
后里的薩克斯風傳奇,在三年前開始寫出新的一頁。為了因應中國大陸的挑戰,張宗瑤夫婦帶頭邀請工研院、經濟部工業局等單位進駐后里,希望透過「后里SAXHOME計畫」,重新擦亮后里薩克斯風故鄉的招牌。三年過去,王彩蕊有些惋惜的說,「SAXHOME計畫的立意很好,可惜執行不力」。回顧整個計畫執行過程,她認為后里的薩克斯風產業「資源來的時候沒有好好把握,很可惜」,至於計畫本身的效益,她直言「計畫都可以寫的很棒,但有給產業實質幫助才重要」。
自創品牌突破挑戰
參與后里薩克斯風產業發展,加上身為薩克斯風製造家族第三代,王彩蕊談及薩克斯風產業的未來,語重心長的說,「沒有團結就沒有力量」;后里製造的薩克斯風品質比中國製造的高,但在價格和產量上完全沒辦法競爭,要突破這個挑戰,唯一能走的路就是「自創品牌」。
有了這樣的體認,從「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開始,張宗瑤、王彩蕊夫婦的自創品牌之路,自二○○○年開始走起。王彩蕊說,拜TOYOTA廣告之賜,和她四個女兒吹奏薩克斯風的精彩表現,「連昌」的招牌算是已經推廣出去。這支由名導演侯孝賢執導的TOYOTA汽車廣告,獲得該公司主管全數通過,播出後產生的附加價值也很高,可說是個「多贏結果」,是他們自創品牌之路一個好的開始。
有了好的開始,王彩蕊卻表示,現在是「且戰且走」,「用誠意與消費者交往」,雖然同業間的共識仍有待凝聚,但她和張宗瑤都相信,只有提高產品品質,才能讓消費者感動、尊敬,他們會繼續堅持走自創品牌的路。──轉自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