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5日訊】(BBC中國網記者威克)台灣的連鎖小吃餐廳——鼎泰豐率領了大班人馬前來英國,向英國各界介紹小籠包。
說起從台北發跡的鼎泰豐,因為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都有分店,所以海峽兩岸都不陌生。
但是在歐洲,尤其是中國餐飲歷來都是由廣東口味獨領風騷的英國,鼎泰豐小籠包就不是那麼出名了。
鼎泰豐這次也可以算是卯足了勁,率團遠征的老闆楊紀華宣稱,這次來的不論是廚房還是招待人員,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精銳。
選擇的地點也相當特別,是台灣長榮集團在倫敦的辦公大樓。雖然聽起來好像有點「不搭」。
到了以後才發現原來長榮大樓裡頭有附屬餐廳、廚房道具相當齊備。而且也不會像酒店、餐館那樣有「閒雜人等」出入。
一到了廚房,華語流利、手腳利索的《金融時報 》美食版記者—鄧福霞(Fuchsia Dunlop)已經在和老闆楊先生學習如何□皮、包餡。
鄧福霞還細細打聽餡料的內容,面皮的製作方式,另外就是這次在英國做小籠包時,材料方面是否有困難。
這才知道,鼎泰豐相當重視這次的活動,所以派了「先遣部隊」到英國尋找材料,發現英國的豬肉腥味過重,需要調整餡料調味比例、麵粉也不合要求,得申請從台灣進口。
問起來,楊先生說,他們的小籠包的皮、餡重量都有規定,褶痕數目也是一定的,已經達到了規格化。
耗費人工
但是小籠包是極為耗費人工的小吃,他們也曾經和日本的工廠研究使用機器的可能性,但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機器做出來的小籠包就是不靈。
楊先生還引見了兩位相當年輕的點心師傅,他們分別有七年和五年的資歷,都不否認這個工作不輕鬆,每分鐘作七個小籠包,還得注意包子的賣相。
他們的總結就是「不簡單」,但是對能夠從包子是啥玩意都不瞭解,成了如今的「高手」,卻覺得蠻驕傲的。
老闆楊先生就說,他們的事業擴展最大的問題就是員工流動的問題,有的學了之後,就另起爐灶、有的則是捱不住辛苦,走為上策。
到了用餐區,上菜開吃,同桌的都是媒體同行,小籠包則顛覆了英國籍的同行對中國菜的印象。
幸好桌上有著英文版《Guide to enjoy the xiao long bao》(小籠包食用指南),讓西方人能夠按圖一步一步地吃這個會噴出湯汁的小籠包。
他們對包從內流出的湯汁也都嘖嘖稱奇,問說「How you packed the soup into the dumpling ?」(你是怎麼把湯給包進包子裡頭去的?)。
烤麩與木耳的英譯
小菜當中,又有上海名菜「烤麩」,引起一桌人討論應該如何翻譯的問題,一派認為應該譯為Gluten,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音譯Kao fu,再加以詳細的解釋。
酸辣湯當中的木耳也是我們討論的對象,目前很多都翻譯成Fungus,從生物學來說,雖然正確,但是Fungus 還可以說是黴菌,介紹起來難免會有些叫西方人倒胃口。
上了花素蒸餃之後,我們又為包子和餃子都是「Dumpling」而討論了起來。對華人而言,包子餃子可是兩碼事,用同一個英文字似乎表現不出來其中的不同。
但是對西方人而言,麵粉皮包了餡的玩意,一概都是Dumpling,叫做Bao zi (包子)、Jiao zi (餃子)的話,反而想像不出來是什麼東西了。
到了最後的甜點—紅豆沙小籠包,中西文化之不同立即呈現。東方人大喜,西方人則是皺眉頭。
因為西方沒有華人飲食中的小紅豆,西方所謂的紅豆就是Chili con carnes (辣肉醬)裡頭的Kidney bean(腰豆、大紅豆),絕對與甜點連不到一起,也不會油然生起「此物最相思」的感覺。
散席的時候,一位會說華語的英國媒體同行表示,總的感覺不錯,但是在穆斯林人口佔了相當比例的歐洲,要推廣豬肉餡的小籠包?他笑著說「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雖然楊先生說,他們這次並沒有「投石問路」之意,但是席間也有人說,如果要在英國賣小籠包也不是不行,因為鼎泰豐本來就不是被歸類為「廉價」小吃。
有的媒體同行則認為,如果鼎泰豐打算進軍歐洲,就必須先解決原料的來源問題,而且小籠包的製作人手問題也值得考慮。
而且歐洲物價、工資都不便宜,楊先生就說,成本大概是台灣的三倍,所以看來,小籠包進軍歐洲恐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