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東周(1) 周王勢微 諸侯崛起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 ,

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 ※ ※
西周時,雖然分封了許多諸侯國,但周王仍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並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

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但敢於領兵抵抗,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當時周王的聲望、地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而已。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諸侯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列國之間的競爭也從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後世史家又劃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春秋」緣於孔子所著史書《春秋》得名,「戰國」則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戰事頻繁而得名,西漢劉向曾著書《戰國策》。不過,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卻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與此同時,人們的道德水準也開始下滑,從上古到西周時 期人們所尊崇的 「德」讓位於了現實的權力慾望和利益,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法則開始確立。孔子認為,此時「天下無道久矣」。 而《史記.秦本紀》中有一段秦穆公與戎王派臣由余的對話也反映了中原各國出現紛爭的根源。秦穆公問由余:「中原各國借助詩書禮樂和法律處理政務,還不時的出現禍亂,現在戎族沒有這些,用什麼來治理國家,豈不很困難嗎!」由余回答道:「這些正是中原各國發生禍亂的根源所在。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實現了小的太平。到了後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 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而戎族卻不是這樣。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瞭解什麼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啊。」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學說紛紛出現,以期解決存在的社會問題,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並讓有緣修煉的人可以 達到更高的境界。不過,雖然學說眾多,但代表整個時代變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特別是儒道兩家,對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實,真道就在其中。

平王東遷之後,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佈。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 「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在中原一帶,處於今天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國、魯國,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 先後強大起來,成為了大國。而以前周王室的西土為秦國所有。秦國逐漸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為了西方強國。不過,這一時期,各大國間的戰事尚不頻繁,處於發展自己勢力的時期。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首先崛起的大國是齊國。齊國的開國者是呂尚,又稱姜尚或姜太公。因姜太公輔佐周文王、武王建立大業,並最終推翻了商紂政權有功,武王在平定商紂成為天下之王后,將齊國營丘封賞給了他。後來封賞之地又進一步擴大。齊國在地理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而且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重發展經濟,姜太公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 在政治文化上,順應「其民闊達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條件的推行宗法制和集權制的結合,「因其俗,簡其禮」,為政簡而不苛,平易近民。

齊桓公(前685年–前643年)是一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後,不計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為相。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僅加以駁斥,而且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智,作出一番事業。

管仲,名夷吾,字仲,謚敬,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輔佐齊桓公後,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他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以達到民富、民安;又改進國家管理體制,發展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還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

管仲在政治上要求齊桓公「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他還規定了選拔人才的三選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過去的世卿世祿制,為下層士民進入仕途開創了條件。

春秋初年,各國的對外政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關係:一是華夏對夷狄,二是諸侯對周天子,三是諸侯對諸侯。齊桓公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便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權利的前提下,聯合其他國家攻打蠻夷之邦。

轉載 希望之聲 //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4/63920-1.as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穆公和百里奚談了三天,非常高興,把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稱他「五羖大夫」。
  • 四川人簡謙居,天資過人,凡是看過的東西,過目不忘。康熙辛亥年在江南視察學政,江南以前賄賂成習,簡謙居到任後,極力反除其弊,不管是誰威逼利誘,皆不為所動。
  • 陳平從小就胸懷大志。一次鄉里祭祀土地神,讓陳平負責割肉,陳平分肉分的很均勻,大家都說:「陳家這孩子分肉很公平啊!」陳平說:「如果讓我負責天下,也會像分肉一樣公平!」
  • 張良年輕時遇到一位老人,送他一本《太公兵法》,說:「讀了這書,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張良很相信老人說的,就反覆的讀那本書。
  • 文薑是春秋時代齊僖公的女兒,容貌天下無雙,詩經裡說她「顏如舜華」。
  • 漢朝人李廣英勇善戰,一生經歷大小七十多戰,他的許多部下都因軍功封候,李廣至死仍然不過是個二千石的太守,後人感歎說「李廣難封」,使他成為歷史上懷才不遇的象徵。但是仔細想來,李廣不能被封侯也許是有道理的。
  • 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
  • 朝實行典型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分封建國制,把全國的土地分給各諸侯王, 用這種方式自上而下治理國家。
  • 康王去世之後,兒子昭王瑕繼位,這時王道已經衰落了。一次,昭王到南方巡視,再沒有回來。相傳是因為當地人憎惡他,讓他乘座一隻用膠粘合的船,結果淹死在江中。
  • 周幽王任用為人奸詐、善於奉承、貪圖財利的虢(guo,國)石父執政,百姓非常不滿。幽王三年,幽王寵幸妃子褒姒(si4),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並生下了兒子伯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