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學術

石朝穎:談宗教藝術的詮釋

【大紀元12月10日訊】 (一)前言:

人類的宗教信仰,在不同的時期會發生一些變化,由宗教信仰而延伸出的道德、倫理規範,又影響著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創作……而這些由於宗教信仰而延伸出來的藝術創作,反過來又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規範……這也使得「宗教藝術」在人類文明史上扮演一種育教育樂的重要作用……雖然十九世紀隨著所謂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使古典的宗教信仰受到很大的衝激,但「宗教藝術」似乎依然有它很大的民間影響潛在那裡。

(二)「宗教藝術」的精神內涵是什麼?

記得著名的宗教哲學家Mircea Eliade,在其名著《聖與俗:宗教的本質》一書中,有一段話,我個人非常喜好它,同時也認這是「宗教藝術」精神內涵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發生於『創始』(In the Begnning)之時,便意味著:神或半神人當時在地之的活動情形。因此;對起源的懷舊之情,便等同於『宗教的鄉愁』(Religious Nostalgia)。人渴望恢復諸神臨在時的活動;同樣的也渴望活在來自創造者之手的這個世界上,是直接、純淨、穩固的……」。

Eliade在這段話中的「宗教的鄉愁」似乎在暗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要回歸到我們真正的靈魂故鄉的渴望,也就是回歸到我們在創世之初的那個永恆的「樂園」(天堂)。

其實;英文的「Religion」這個語詞,按「字源學」上的探索來看,是從西方的「拉丁文」的二個語詞轉用而來:其一是「Relegers」有「重新拾起」的意思,但也可能來自另一個拉丁文「Religare」有「重新連結」的意思。

如果我們回到基督教的《舊約聖經》傳統,也許就更清楚Eliade的所謂「宗教的鄉愁」,那就是指:人類始祖,在「伊甸園」裡發生的故事。亞當與夏娃違背與上帝的盟約,失去在「樂園」居住的權利,被迫失落在有苦難的「人間」。從此;人類的「鄉愁」就是想要再次的回歸到那無憂無慮的「樂園」。因此;「Religion」(宗教)這個詞,就是在傳達出,我們要如何透過信仰再次的「Religare」(重新連結),我們那曾經失去「連結」(ligare)的「樂園」。

如果我們瞭解「宗教」(Religion)在西方文化史上的這種意義,也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為什麼在西方的宗教藝術的表現上,有那麼多的宗教藝術創作,以基督教的《聖經》為題材來表現其作品的精神內涵。

同樣的;如果我們來看古典中國的宗教信仰,似乎可以回溯到最古老的《易經》的精神內涵上來詮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這段文本裡,我們似乎可以從「以通神明之德」與「以類萬物之情」,理解到古人的宗教信仰之範疇:上古之人在仰觀天象,俯看大地的景象時,創作了八卦,用八卦來溝通超越的神明之德,以及來歸類地上萬物的事情。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後來道家的「神仙圖像」的創作,以及道教的藝術創作,也都可以回歸到《易經》這段文本的一句話,那就是:「宗教藝術」的創作,要如何在精神內涵上,可以達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三)東、西方藝術發展的反思在那裡?

東方藝術(指:古典的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指:古典的歐洲藝術)在各自的民族文化中都有了幾千年的承傳過程,但是兩種藝術的風格卻是大不相同的,不管在技法上,表現的形態上,或視覺的感受上都是不同的。

中國古典藝術在承傳的過程中,奠定了一種「半神文化」的表現方式,也就是說一半的重點,不放在人的表面上,而是注重所謂的「神韻」與其「精神的內涵」上。所以常把最高的藝術表現的作品稱為「神品」。

西方的古典藝術,不管是從古希臘的神話故事背景或基督教的宗教信仰上,都可以看成一種「神傳的文化」。故在其技法上為了表現「神像」的準確,發展出高超、細膩與逼真的工法,這在古希臘、羅馬的神話雕塑作品上,可以見出在空間技能的表現上,都是非常細膩準確。反之;古典中國的藝術重在表現所謂的「神韻」,故不大太重表面細節的表現,比較注重「意」的表現,換句話說比較重視作品的「精神內涵」,這在唐、宋、元、明、清的「山水畫」中,最能表現這種藝術風格。

由於古典中國文化的特點,故所表現的繪畫或雕塑基本上也反應了古典中國人的文化性格,所以常以表「意」為重,比較注重所謂的「韻味」,不太重技法上的寫實細膩。

反之;西方藝術也反應了西方文化的性格,在古典藝術的表現上,非常注重寫實的表現。所以對:明暗、結構、透視關係要求一定要準確,特別是人體的結構,表現得非常準確。因為在宗教信仰上,他們認為人是按照「上帝」(God)的「形象」(Image)創造的。因此;表現「人」的形象,在宗教信仰上就是表現「神的形象」,所以必須非常的精準和細膩。

(四)對現代藝術發展的反思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從古典意義的東、西方藝術的表現風格上看;今時所謂的「現代藝術」(指十九世紀末以來風行全世界的現代抽象派的藝術),也是受到「現代意識」的影響。例如:十九世紀流行的「實證科學」、「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馬克斯的唯物史觀」……等的影響,使得所謂的「現代意識」就成了「反古典」、「反傳統」、「反宗教」的代名詞。

所以;受「現代意識」影響的所謂「現代藝術」當然就大大不同於「古典的藝術」了!為了打破「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現代藝術尤其是所謂的「抽象派」的藝術創作,表現了反古典主義的不規則,不連續,不重視精確的寫實風格,不按透視法去表現空間的景深……這些表現的方式,可以說把西方古典藝術的最高貴的敬神文化毀掉了!

如果相對於「古典藝術」對宗教信仰的遵崇,那麼「現代藝術」就是對「宗教信仰」的反叛式背離……

總之;從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特別是到了二十世紀六○年左右,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已逐漸的轉型為「工商業資訊的科技社會」,這也使得古典的「宗教藝術」或「哲學思想」,逐漸的被「解構」。

在西方就是解構了由古希臘、羅馬所建構的「神話藝術」與「基督教的宗教藝術」。在東方的中國,就是「解構」了古典的《易經哲學》以及「老、莊哲學」和「孔、孟哲學」所建構的「自然形上的道德與倫理信念」,以及由古典印度佛教哲學,轉化而成的「佛教實踐的宗教哲學」……。

換句話說;十九世紀以前那種古典式的「田園生活」或「農業的城鄉文明」,已離我們遠去了!二十一世紀的所謂「現代人」,已從古典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環境中,被抽離出來,我們何去?我們又將何從?

(五)結語

就在我們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前幾年,來談「宗教藝術」的詮釋問題,似乎是個非常適當的時機。因為我們已清楚的感受到,我們正經歷著整個人類在環境生態上與內在心靈精神上的危機。

這個世界性的「生態危機」與「心靈危機」,是以近代西方「工業革命」(1850年到1950年)這近一百年,在科學技術與物質資訊上的巨大變革有關。

生活在今天的現代商業科技化的都市人,已從原始的「自然本性」中,被割裂出來。現代都市裡的人,「生命」已變成可以買賣的商品。我們已被生活中的各種、各類的商業活動所統治。

現代都市人的「商品化人格」,已使我們同自己內在的完整心靈被分裂出來;現代人的身、心靈已失去平衡。因此;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普遍有不安、焦慮、倦怠和絕望的心理傾向。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病」,是一種困惑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危機。

不久前在全球巡迴的〈神韻藝術團〉的精采演出中,融匯了古典與創新、生命與美感、神聖與人文,似乎可以對21世紀新紀元的宗教藝術應如何表現,有所啟示。最後引一段中國古典文人:袁枚在其《續詩品、神悟》的詩句做為結語:

「鳥啼花落,

 皆與神通。

 人不能悟,

 付之飄風。」(//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