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石油連漲 亞洲動盪 世界政局變
【大紀元11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 隨著油價即將突破每桶100美元,而8年前的油價是每桶16美元。全世界的政客都要努力思考石油漲價後帶來的國內經濟政治變化,及國際上各國力量平衡的戰略對策。
高油價影響世界政局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七日發表專文表示,石油漲價後最大的單一影響很明顯,那就是石油生產國將更富裕、更有權力。最大的石油消費者——美國、中國和歐盟則越來越不安。同時,針對伊拉克、伊朗、中共的外交政策和俄羅斯重新崛起等最棘手也最危險問題的處理也可能有一些變化。
統計數字顯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s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2006年的石油收入是6500億美元,遠高於1998年的1100億。同期間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收入也升為4倍。
拉赫曼指出,油價上漲對產油國經濟的影響相當引人注目。如果產油國有個壞政府而石油又能賺錢的時候,獨裁政權在國內就輕鬆了,對國外也就更獨斷。例如,委內瑞拉的恰維斯和伊朗的內賈德將有更多的錢可以揮霍,而伊朗將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核武計畫。
擁有油田的專制政府可能找到石油消費強國的保護。例如,中共就更不可能支持對緬甸和蘇丹政府的制裁。
高油價也對美國面臨的兩個最弔詭的外交政策–伊拉克和伊朗–有直接的影響、俄羅斯政府也會發現它更容易對一些國際問題– 從科索沃到美國在歐洲的飛彈防禦計畫採取強硬立場。
拉赫曼指出,油價變貴對3年內將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的中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尋找石油已經導致中共與蘇丹、查德和辛巴威等非洲政府的一系列交易。烏干達和剛果共和國之間的新油田也將激起北京的興趣。
另外,石油進口商對「替代性」能源的興趣將會升高。美國對生化燃料的喜好也可能會加強。
高油價影響國內經濟生態
紐約時報7日報導,在中國南部,高油價迫使卡車司機王培(Wang Pui,音譯)幾天前排了90分鐘的隊等待加油,不過卻被告之只能加25加侖,因為中國正面臨汽油和柴油的短缺。
高油價的基本公式仍然適用:出口石油者享受意外之財,進口石油者負擔加重。不過一些意料之外的國家也從高油價和高成本中得到利益。
拿德國來說,雖然石油全數仰賴進口,卻因為與俄羅斯和中東的貿易成長而繁榮,因為俄羅斯和中東更有錢購買德國產品。 2001年到2006年德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增加128%,對美國出口只成長15%。
在許多擁有石油的貧窮國家,這些石油收入被貪汙。在追蹤貪污並對各國的清廉與貪腐進行排名的「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組織2007年的指標中,委內瑞拉在179個國家中排名162,石油豐富的尼加拉瓜和安哥拉的貪腐更嚴重。
即使在加拿大這樣的已開發國家,油價上漲也可能導致混亂。勞工湧入北部亞伯達省(Alberta)產油的地區,已經造成鄰近開始建設2010年冬季奧運的英屬哥倫比亞省的勞工短缺。
另外一些產油的已開發國家面臨的問題非常良性。對這些國家而言,最燃眉之急是怎樣處裡這些石油獲利。世界第十大石油國挪威,今年已經將幼兒園的支出從27.5億美元增加到33億美元,。
高油價使亞洲政治動蕩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日報導,中國上週宣布調高燃料價格激怒了最貧窮的老百姓。燃料價格上漲已經激起亞洲部分國家的動盪。
牛市的石油市場對貧窮的亞洲家庭是個沉重的負擔。現在,亞洲政府開始感受到對政治敏感的燃料價格做補貼的壓力。
中國調高了柴油和汽油價格將近10%。在亞洲,調高油價可能成為危險的政治舉動。最近緬甸的抗議是在柴油價格一夜間加倍後發生。
亞洲需求增高帶動油價上漲
矛盾的是,分析師認為,由中國和印度快速成長帶領的亞洲地區最應該承擔油價漲到今天這樣一個程度的責任。
新加坡行動經濟(Action Economics)機構的區域經濟學家柯漢(David Cohen)認為,「對石油需求的增加很大來自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 他們應該會繼續佔全球需求成長一個很大的比例,就像他們佔經濟成長比例一樣。」「雖然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亞洲對出口導向製造業的依賴代表著其每單位GDP使用的石油高於以服務業為導向的美國。」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目前每天消費760萬桶石油,佔世界產出的9%,中國10年前的每日消費不到400萬桶。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