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8日報導】為物價波動把脈專題之七(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八日電)看天吃飯農業問題,年年上演,近來菜價紛爭未平,菜到哪裡去?農會及批發市場都認為,颱風後遺症、季節轉換等影響,造成供需失調;菜價又為何居高不下?供需失調、量少價高及受原物料上漲趨勢等影響,而以菜價論有否菜蟲的觀點待修正,籲回歸市場機制,公權力介入市場交易。
農產品價格問題,年年出現爭議,今年因石油、原物料價格上漲,菜價更成焦點,嚴查哄抬物價、抓菜蟲風聲鶴唳,但是菜到哪裡去了?還是沒個答案,西螺鎮農會總幹事余贊宏說,柯羅莎颱風肆虐,全台稻米、蔬菜葉面嚴重受損,供貨量只到平常二到三成,這波菜價上漲,災後供需失調、市場缺貨是重要原因。
西螺農產品市場副理江禮源說,除了風災原因,風災降雨致土壤濕度高,部分蔬菜尚未種植,再者季節轉換,農民猶豫種植短期蔬菜好或秋季蔬菜好,就在猶豫之間,加上近來石油、原物料價格上漲,菜價不免也受波及看漲,何況,蔬菜水傷,耗損率提高,貨源短缺,量少價就高。
菜農表示,災後政府要雲林、彰化地區農民大量復耕短期蔬菜,一般短期蔬菜生產期平均十到二十天,等到蔬菜上市,量多價跌,現在復耕農民都在罵政府,中間商與農民都遭殃,農民看天吃飯已夠辛苦,難道政府都不能拿出點辦法,說愛農民、愛本土,就要讓農民、農業、農村真正感受到。
菜農叫苦,批發商也叫苦,菜商說,蔬菜生產成本一公斤為例,農藥、種子、肥料、犁田等約零點六元,採收價四元,裝箱費一點二元,運費一點二元,運到台北批發成本最少要七元,耗損要由菜商自行承擔,消費價要視蔬菜品質、重量而定,不能單以價格來看,如果批發市場出現殘貨,市場上自然出現低價蔬菜。
余贊宏大聲疾呼為農民請命,菜價低於生產成本,生產過剩就地耕除,批發市場殘貨由政府補貼運回產地當有機肥,不讓殘貨蔬菜或劣級品流入市面,政府訂出產銷及補貼機制,聘請專家研擬方案,大蒜、水果等農產有此機制,目前唯獨蔬菜未建立,籲請政府重視處理,否則蔬菜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江禮源並表示,消費市場普遍觀點認為,產地價五十元賣價也要五十元,但賣價五十元到一百元之間是合理的,國家經濟層次提高,通路費也會提高,這是進步現象,通路是服務業不能視為中間剝削,蔬菜自由交易機制下,不能以產地價到消費價的差距,來論是否有菜蟲存在,或質疑其中有問題,菜蟲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江禮源強調,回歸市場機制,由供需決定市場價格,公權力介入市場交易,健全管理及政府輔導,農民、通路商、消費者三贏,一昧質疑將造成解決問題的困擾,經濟問題要用經濟解決,不能用政治來解決,以免讓蔬菜市場人員心驚膽跳,解決菜價問題,不要只站在消費者角度,應先考量農民可能受到的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