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六日電)文建會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今天審議通過「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列國定古蹟,正式成為國家保存的文化資產;「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將與俄羅斯莫斯科紅場、德國柏林圍牆、法國協和廣場、捷克布拉格廣場等見證各國民主發展歷史的古蹟,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天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教育部申請案,正式將「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指定為「國定古蹟」,指定範圍包括「正面牌樓」、「民主廣場」、「民主大道」、「台灣民主紀念館」。
文建會主委翁金珠強調,將「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指定列為國定古蹟,是首次將國定古蹟保存範圍擴大至無形資產的「民主紀念園區」新範疇,這是台灣在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上的創舉,
更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是確立「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在台灣民主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具備的積極且重要的歷史文化貢獻價值。翁金珠說明,其中所彰顯的歷史文化意義包括「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既是威權文化的終點,也是民主文化的起點;「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是全民省思歷史文化發展的珍貴「無形文化資產」;「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是與世界各國同步的「人類共同文化資產」。
文建會表示,「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所在的區域空間自1980年代中期以後的解嚴初期,就已承載了台灣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的豐富歷史文化意義,許多重要的活動,都在這個空間場域中發生。
包括1988年的「329國會改選聖火慢跑活動」、1989年的「國會全面改選」活動、1990年三月學運要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1991年三月反核運動大遊行、1991年九月的公投大遊行、1994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1995年的「反金權、反健保」大遊行、1997年的「504悼白曉燕、為台灣而走」遊行。
文建會指出,這些活動都是以「台灣民主紀念園區」為主要集結或解散的地點,這充份展現出「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在台灣民主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不僅見證了「人民力量集結」以「打破威權文化」的歷史場景,更提供了台灣人民在此空間場域中,針對台灣現狀與未來進行民主討論思辯,進而蘊育開展出「台灣民主文化」誕生的所在,使台灣民主發展得以大步向前。
因此「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既是台灣威權文化的終點,也是台灣民主文化的起點,已成為全體台灣人民共同見證台灣民主化發展的集體回憶所在。
此外,文建會指出,文化資產的價值並不僅止於有形實蹟本身的精巧或壯麗,更重要的是,文化資產蘊涵著歷史演進過程的無形資產價值與觀念變遷,提供人民省思歷史文化發展的具體憑藉。
文建會認為「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提供給全體台灣人民的珍貴無形資產,正是在於「台灣民主紀念園區」體現了台灣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各種新、舊價值觀念在此空間場域中彼此並呈互現,終能激盪開展出真實的台灣民主文化新精神。
「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實已提供全體台灣人民省思台灣歷史文化發展的最佳所在,文建會說,台灣人民藉由「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此一國定古蹟的永續存在,可站在歷史發展的整體視野,重新省思在不同歷史環境與政治背景下所形朔的文化多元樣貌,並經由開放性與前瞻性的當代眼光,對當前的處境進行新的理解與詮釋,開展出全新的未來發展願景。
文建會表示,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民主發祥所在地的保存,藉以彰顯一國的民主自由文化信念。如俄羅斯的「莫斯科紅場與克林姆林宮」,在1990年整合後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德國的柏林圍牆、法國的協和廣場、捷克的布拉格廣場等,都因見證了各國民主發展的重要歷史過程,而得以列入各國的文化資產保存範圍,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