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高行健:用「第三隻眼」審視靜觀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沉靜新加坡報導)11月24日下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新加坡美術館舉行座談會。300多名觀眾擠滿會場,座無虛席,中間、台邊的席地而坐。兩側、後面的一直站著聽。在美術館館長郭建超和翻譯小姐主持下,高行健暢談了他用美術、文學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的創作理念和心得,其間穿插放映了《八月雪》和《叩問死亡》的戲劇片段,最後回答聽眾的提問,笑聲掌聲不斷。

美的意境和心像之光

高行健認為,對文化遺產的態度是尊重,但也不是重複,更不是打倒,而是重要的參照。他非常看重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這種獨特的審美。「進入意境就進入我的創作中。」 西方繪畫非常講究光源,他把西方光的觀念引用到水墨畫中,捕捉內心的心像,「在內心、在夢境中,都有一種光的感覺,性靈所在,無處不發光。」

他的畫簡潔洗煉地表現內省冥想的世界,天人感應,生命的困境和孤獨。充滿詩意和禪味兒。

你我他,三個不同的角度認識自我

八十年代初,大陸當局發動「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高行健的作品遭批判查禁,當他得知將被送入勞改營時,便逃離北京,在長江流域漫遊了十個月。他深入原始森林、人跡罕至的地區,有時走一天也見不到一個人。走著走著,自己開始跟內心的聲音說話。講話的對手變成了「你」,這種形態走到更遠,就變成了「他」。在小說《靈山》中,高行健以你我他,三個不同的人稱來描繪主人翁。


高行健的作品:瀟洒(畫廊網頁)

他說:「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至少有三個不同的角度,有了這三個不同的角度,那種盲目的自戀就開始銷減,那種內心的混亂、妄念就開始銷減,對自我認識越來越清楚。」

人往往有各種各樣的念頭,包括各種妄念,怎麼辦?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用慧能的話叫「明心見性」。

三個人稱的意識在繪畫中也有體現,是主觀性很強,還是中性的客觀?高行健講,他的方法是凌駕於自身之上的另一隻眼——「第三隻眼」 審視靜觀。

冷靜的觀察者和良心

暴君和犧牲品,上個世紀見的太多了。高行健認為,知識份子、作家首先要爭取思想的自由,贏得自己獨立思考的權利,但社會或政治或權勢,到處都要扼殺這種自由。作家要保持自由,首先要自救,要成就他自己。既不做政治權利的工具,也不做政治的犧牲品。

他說:「作家的身份不是一個鬥士,也不是一個烈士。更好的作用,更恰當的能承擔的作用,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擺脫所有的政治和社會的壓迫,冷靜獨立地觀察社會變化,還得去掉各種妄念,冷靜地觀察自己,喚醒清醒的意識,擺脫各種現實的利害關係,達到一種良心……對這個事件,也對人、自我做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文學存在的理由。」

1989年「六四」後,高行健在海外宣佈退黨,並寫了以天安門屠殺為題材的戲劇《逃亡》。大陸當局公開點名批判,開除公職,查封他的住房,所有作品被禁。他對中共那套體制徹底反感,從此,他再也沒有踏上故土。

流亡寫作使高行健擺脫了濫施淫威的政權重壓,冷銳超然地反思,脫穎而出。200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百年來,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超越新加坡

郭建超館長問他,您這兩天講我們應該超越新加坡,是甚麼意思?高行健笑道,新加坡文化界的朋友很多,他們對這個問題思考很深,我的觀察應該說是非常膚淺的,但不妨提出一些看法。

新加坡是最小的國家之一,在這樣的國家裏,民族主義很難有生存的餘地。新加坡處在歷史的、地理的、傳統的、東西方文化、跨國文化的交點上,因此,在這個交匯點上應最具有一個開放的態度,這也是新加坡的有利條件。

他提到本地宗教和諧,「這是知識界、文化界,包括新加坡政府的基本態度,而這種態度下,自然是應有超越的文化藝術。」

郭建超館長說,超越文化,不是為了顛覆、挑戰文化。看了高老師捐贈給美術館的《晝與夜》,體會到甚麼是自我,甚麼是自由。讓我們超越新加坡。(//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五日電)和華人首位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合作「對話與反詰」、「逃亡」、「生死界」等作品的法國馬戲劇場先鋒菲力普‧高達(PhilippeGoudard),在高行健的推薦下,和台灣戲曲學院綜藝團合作演出「漂流馬戲集」;高達希望透過這計畫讓觀眾發現「馬戲的本質」,看見「馬戲表演者的靈魂」。
  • 正如中國電影人一直想拿卻從未得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國文人也有很深的諾貝爾情結。然而百年來,具有五千年曆史、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險些剃禿掛零,1988年5月,沈從文溘然長逝,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直到2000年高行健摘取了桂冠。
  • 國畫美學是重傳神的,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既傳藝術客體之「神」,又達藝術主體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國畫美學於焉完備,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展現了這樣的意境。
  • 1870年代末、1880年代初,紐約市是美國奢華家具和室內裝潢的製造中心。南北戰爭後,國內經濟增長激起了前所未有的住宅建設熱潮,高端家具製造業應運而生,迅速發展。
  • 18世紀末,約瑟夫·海頓已成為當時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倫敦巡迴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後,海頓回到了他的家鄉維也納,並主要專研聖歌的創作。當1796年新發明的鍵控小號出現時,海頓再次將他天賜的音樂才能完美地發揮在這一首器樂協奏曲上。這首協奏曲在之後的小號演奏史中扮演著標誌性的存在。
  • 美國風景畫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在第二次造訪厄瓜多之後五年,創作了一幅日出時分火山噴發的畫作。優美浪漫的構圖在我們眼前展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火熱的太陽,以及反射在河面上的陽光。儘管發光的球體被火山噴出的灰色濃霧包圍,但光線仍穿透濃密的火山灰雲,在大地上投射出柔和、溫暖的光芒。
  • 每種樂器都有其獨特的音色,就像畫家調色板上的基本顏色各有不同的色彩和質感,音色也有不同的質感、力度、明亮度等特色,從而幫助作曲家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旋律。
  • 馬遠擅長山水畫,起初師法李唐,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自出新意。《秋江漁隱圖》是他的一幅小品之作,然而畫中現出高超的技法與心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