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哄抬物價元凶 可能是媒體
【大紀元11月23日訊】近來,儘管政府已採取多項應變措施,也難擋物價攀升的洪流,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認為,物價上漲牽扯眾多原因,然而某些物價上漲因素,政府是必須設法控制,以避免物價漲幅過大;但某些物價上漲,政府就必須順應市場機能,不宜干涉;而這波漲潮中,如何協助低收入戶度過難關,應是政府當務之急的重要課題。
像颱風豪雨過後,菜價上漲乃是市場機能比然的結果,而颱風過後不久菜價就會回跌,有時甚至超跌。這種價格波動只是一時性的漲跌,因此一般國家也不把這種短期物價波動當做是總體政策要對付的目標。多數廠商也大都會吸收這短期的差異,政府的角色是極力揪出不法哄抬價格的廠商,但媒體也應肩負起監察責任,他打趣的說:「目前哄抬物價的元凶,可能是媒體」,由於一面倒的報導聲浪,有時反而助長哄抬效應。
陳博志認為,安定物價,不能只是增加供給面,而是應減少市場的炒作和剝削,以使菜價合理而不過份上漲。陳博志回憶,在二十幾年前,曾上過李前總統的經濟發展課程,李前總統當時曾強烈批評中央市場機制,他說:「過去,果農都被強制必須將農作物賣給各地區的中央市場,零售菜販再到中央市場買,這種採取集市場制度的壟斷力量常被黑道利用」。但當時李教授(指李前總統)當上台北市長,進而到省主席,甚至當上總統,這個問題仍然未被解決,這就是市場機制的關係,陳博志強調,若是一個機制設計錯了,再如何補救與修正,都無法有效剷除,只要是「利」字當頭,就會有人想從中賺取利益,因此,必須將中央制度廢除,否則將是無解問題。
陳博志表示,這幾年來,中央市場機制已逐漸淡化,開始允許零售商可直接向農民進貨,農民也可以自由販賣到百貨公司,這類自由市場的發展應是政府、業者以及農民值得更努力的方向,如此一來,「菜蟲」才會慢慢消失。
陳博志也提到一九七三年台灣第一次能源危機,當時蔣經國任行政院長,為了安定物價,宣布當年各個公營及公共事業價格都不准漲價,此一政策一發布,在政府強制介入壓抑機制之下,反而導致人民預期物價上漲的心態,造成物質搶購,反而促使物價快速上漲。當時物價上漲的影響,搶購熱潮使得很多民生物質(衛生紙、牙膏等),嚴重缺貨並超額漲價,不易購得;由此經驗,陳博志再次提醒政府和各單位,千萬別再有完全凍結各種油價的錯誤想法,並建議政府可考慮當原油價格上漲時,不要立即反映,而是等它在某個價位以上一、兩個月後,看似站穩那個價位後再作反映;或者先反映一部分,當原油價格不再回跌,其餘部分再分期反映,陳博志認為,這個做法既可以降低物價上漲過頭的風險,也不會因完全不調整,而再犯第一次能源危機的錯誤。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