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專欄文集

曹長青:台灣媒體的隱患

【大紀元11月21日訊】最近世界無疆界記者組織公佈了今年「全球新聞自由」排名,在 169國評比中,中國倒數第六(排古巴之後),僅高於北韓(倒數第二)。該組織說,全球有64名網絡異議人士被關押,其中55名在中國。

和中國相比,對岸的民主台灣,則從去年的第 43名,躍至第32,大幅跳越11名,並成為亞洲國家中排名最高的。

台灣的新聞自由度排名,近年一直在亞洲前列,成為台灣的驕傲。但同時一個不可無視的隱患是,國際報告說,在台灣「信賴媒體的人只有百分之一 」。雖然這種說法好像有點誇張,但認真考察台灣媒體,實感它有一定根據。

台灣自二十年前解除報禁後,不僅新聞自由度迅速擴大,媒體結構也發生巨變。例如在報業,原來國民黨中常委創辦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兩大報主導的局面,迅速被打破。立場本土的《自由時報》已躍居台灣第一大報,發行量 72萬份(台灣每32人有一份。按這個比例,等於中國有一家報紙發行四千萬份),排名第二的是《蘋果日報》(50萬份),然後是《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由於《自由時報》的閱報率接近聯合和中時兩家的總和,因而被稱為「一報頂兩報」。

《紐約時報》一年「更正」三千次

聯合和中時之所以從原來「兩大報」降至今天老三、老四的地位(還在下滑),主要由於台灣民主轉型後它們卻沒有向媒體專業化轉型,而且出於對本地人執政的不滿,而更強烈地扮演了國民黨啦啦隊的角色,結果意識形態化的報導傾向,嚴重損害了新聞的客觀和真實原則,屢屢出現假新聞。台灣的新聞可信度只有百分之一,和這兩報的非專業化有直接關係。

例如據台灣「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發佈的報告,《中國時報》」的「烏龍新聞」(不實報導)全台灣第一,在去年的六個月中就有 47則之多(平均每週二則)。

去年《中國時報》最大的烏龍事件,就是馬英九訪日時,編造出與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晤」的假新聞,而且還編出雙方對話、助手在側等細節。在西方,強調要給媒體犯「誠實錯誤」的空間,因新聞有時效性,難免出錯。但一旦發現錯誤,就會更正並致歉。像《紐約時報》一年的「更正」多達三千二百次,平均每天九則,且刊在重要的第二版位置。例如當年金日成的棺柩不是檀木這樣的小錯都要更正。

但當日本《產經新聞》引述安倍說根本沒與馬英九會晤,揭出這是「假新聞」之後,中時至今都沒有更正,更別提向讀者致歉。

假新聞害慘了《中國時報》

最近的例子則是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訪美時,中時駐美記者傅建中和劉屏為渲染其訪美成功,竟編出蕭「會晤」 42 名美國議員,與四位美國總統候選人的「亞洲策士」(包括共和黨呼聲最高的朱利安尼的亞洲顧問葉望輝Stephen Yates )共進早餐,並在與美國女參議員范因斯坦(Dianne Feinstein )會晤時,范用CSB 直呼陳水扁總統並對其批評等「假新聞」。

看到中時的報導後,我給葉望輝打了電話核實。我和葉相識多年,二千年他在美國「傳統基金會」做研究時,我們都給英文《台北時報》撰稿;九月曾在紐約聚餐,分析美台明年的大選。他曾給美國副總統切尼做國安事務的副助理,不久前轉為朱利安尼的首席亞洲顧問。

葉望輝說,他根本沒和蕭萬長見面,因那天早上,他正在香港轉機回美國。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瑪的亞洲策士貝德正在加拿大度假。但中時的報導,卻把蕭萬長和他們見面寫得有鼻子有眼。至於蕭「會晤」 42 名美國議員,也是不實報導;因其中24 名眾議員只是參加酒會,和蕭集體打個照面而已。如這也叫「會晤」,如果有五百人來參加酒會,可否就報導說「我會晤了五百人」?

蕭萬長是被前紐約聯邦參議員狄馬托引見的,而那些參加酒會的議員,多是給當過 18 年參議員的狄馬托一個「面子」。葉望輝說,要讓狄馬托如此「公關」,國民黨恐怕花了不少錢。至於蕭「會晤」18 名參議員,則是狄馬托帶他們到參議院午餐,和用餐的參議員們打個招呼;並到國會議員辦公室敲門,說聲「哈羅」。

就美國官員是否會用 CSB 這種字母縮寫來稱呼台灣的總統一事,葉望輝特別指出,范因斯坦已做了15 年參議員,這樣資深的議員不會用CSB 直呼陳總統,更不會當外國客人的面批評該國元首。而傅建中所以故意用CSB 這三個字母,就是因為中國憤青曾在網上用這種字母諧音辱罵陳水扁。

當華盛頓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FAPA )的美國顧問建議傅建中不要寫這種不實新聞時,傅只回答一句英文:「This is more entertaining (這樣寫比較有娛樂性)」。

美國只消五分鐘即可推翻陳水扁?

這種把新聞當娛樂寫,嚴重損害了中時的信譽。例如去年八月紅衫軍「倒扁」時,傅建中報導說,美國國會「此時」推出報告,指台灣亂像「扁是禍首」。傅的這篇「報導」被新華社等多家中共媒體轉載,以嘲諷打擊台灣的民主。但事實是,這篇美國會報告在傅建中發稿之前 40 天就刊在其網頁(寫明七月一日發表),跟紅衫軍倒扁毫無關係。而且只是「國會研究服務處」(CRS )給議員的參考資料,這樣的報告每年繁多,根本不是國會的集體意見。而且該報告內容更無「扁是禍首」的結論和縮語。美國學者寫的報告,不可能用《人民日報》式的語言。但懂英文的傅建中卻故意在時間和內容上移花接木。

更離譜的是,傅的報導還說,原 CRS 的主管沙特(Bob Sutter )因陳水扁上台令其「灰心失望」而離職。一個美國官員怎麼可能因對外國總統的不滿而離職?這根本不符基本邏輯和常識。傅為了攻擊台灣民選總統,到了「急」不擇「言」、信口開河的地步。

傅建中最近引起美台關係緊張的報導,是說去年初民進黨政府廢除「國統會」時,曾有美方重要官員放話,「美國只消花五分鐘時間,即可動員台灣人民推翻陳水扁 」。美國憑什麼、怎麼可能要推翻台灣民選政府?而且「五分鐘之內」不是太誇張離譜了嗎?最後美方表示,美官員不會這樣說話,這更不是美國政策。而傅建中迄今也未拿出任何「美方官員」名字。從他以往報導「不實」來看,不排除又是他自己編造的。

「對老毛永難忘懷,真是噁心極了」

仇恨台灣民選總統的同時,卻是推崇中共獨裁者。傅建中曾在美國之音「焦點對話」節目上把毛澤東稱為「毛主席」。當年美軍攻進巴格達時,傅建中的報導卻說,這不禁令人「想起半個多世紀前解放軍佔領南京後,毛澤東寫的那首詩: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然後筆鋒一轉,批評美國總統布什「讀書甚少,英文也不好,亦無詩人情懷,所以沒法像毛潤之,也寫首詩謳歌美軍將士占領巴格達。」

今年三月傅建中在報導中,再次引用毛的這首詩,並提到「解放軍佔領 南京 時毛澤東歡欣鼓舞的心情」。有台灣網民寫道﹕「傅建中活在 21 世紀,卻還對老毛心心念念,永難忘懷,真是噁心極了。」

可能正是這種「念毛」情懷,使傅建中對張戎的《毛傳》披露蔣介石愛將胡宗南可能是「紅色代理人」相當不快,在《中國時報》上報導「毛傳反應」時只引用批評之聲,而無平衡報導;甚至自下結論說,「胡宗南怎麼說也難貼上『紅色間諜』的標簽」。

在報導台灣人的成績時,傅建中則是另一種筆調。例如去年七月台灣愛樂管弦樂團首次在美國首都肯尼迪中心演出,無論演唱還是指揮,都受到《華盛頓郵報》好評,可傅建中卻在報導中說,「望春風、望你早歸等曲目,固然十足代表了台灣本土的心聲, 但在世界性的舞台上,格局太小,引不起太大的共鳴……」一副不屑一顧的口氣。

宣揚馬英九DNA 是納粹思維

傅建中等所以敢這樣寫「報導」,因為他和「中時」以及《聯合報》等媒體,不是「忠於」新聞的真實原則,而是「熱衷」反民進黨政府、吹捧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例如去年馬英九訪美時,聯合報系竟刊出題為「什麼樣的 DNA 造就馬英九魅力」的記者特稿,通篇都是形容詞和肉麻離譜的吹捧,而根本不是記者報導政治人物。

例如該特稿開篇就說馬英九是唯一可與美總統柯林頓相比的「具超級魅力的國際政治人物」(在美國有幾個人知道馬英九是誰?),強調馬英九 DNA 特別,才具有「卓越領袖魅力」特質,它「包括旺盛活力、形塑風格與形象、鼓舞激發人心的能耐、同理心、高度自信、良好的EQ 、令人嚮往的理想主張等等。」

用 DNA談馬英九魅力,完全是種族主義思維。今天美國的哪家報紙敢說「布什總統的DNA 特殊」,立刻得遭遊行抗議。當然這種毫不掩飾的種族主義文章,在美國的報紙根本不會發表出來。但在台灣,聯合報系就敢這麼做,和中國時報一樣,已經為了意識形態而對最基本的新聞常識都毫無顧忌了。

台灣媒體的這種「隱患」令人擔憂。但慶幸的是,台灣已轉型成民主國家,新聞市場已經形成。在優勝劣敗的市場規律下,一切劣質、偽造的產品,最後都逃不掉被消費者淘汰的結局。

(轉載自《開放》2007年11月號)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