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隍」考什麼?
「考城隍」是聊齋誌異的第一篇故事,字數並不多,卻是首篇。到底考城隍考什麼?他又傳達什麼訊息呢?考城隍故事如下:
宋燾公是一位秀才。一天他因為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見一位公差,牽著一匹白額馬,手裡拿著公文,匆匆忙忙的走進屋裡來,破口就說:「趕快赴考。」宋燾公一臉茫然的說:「主考官還沒到,為何忽然就要考試?」公差只是一味的催促他上路,並未回答問題,宋燾公只好負病上馬趕考。
趕考途中經過了許多陌生的地方,最後來到一個像京城一樣的地方。接著公差帶他走進一個建築雄偉的大廳,大廳上方坐了十幾位主考官,這些主考官除了「關雲長」之外他一個也不認識;下方則設了兩個座位,桌上文房四寶已經準備妥當。另一個座位上坐了一個秀才。
宋燾公立即就座應試,不一會兒考題發下來,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兩人應試後,先後交了考卷。宋燾公在考卷中寫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殿上坐著的幾個主考官再傳閱過考卷之後都讚賞不已,當下就對宋燾公說:「河南現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燾公聽了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已經壽終了,立刻流淚磕頭說:「承蒙各位的抬愛賞識,授以城隍一職,但是母親年已七十,無人奉養,可否讓我侍奉她,等到她去世後,我再來聽候差遣。」其中一個帝王模樣的主考官立刻吩咐,查閱宋母的陽壽,一個長鬍子的老人查閱後報告說:「還有九年陽壽。」眾主考官正在猶豫之時,「關雲長」說:「無妨,先叫張秀才代替九年。」並對宋燾公說:「本來你應該立刻赴任的,但是念在你的「仁孝」之心,給你九年假期滿再宣你上任。」又期勉秀才幾句後,兩人磕頭退出。
張秀才自我介紹,自己是長山張某,並在野外和宋燾公握手作詩道別,其中的詞,宋燾公都忘了只記得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
宋燾公和張秀才分手後突然醒來,原來自己已經死三天了。宋母聽到棺材內有呻吟聲才扶他出來。事後他向長山之地打聽,果然有張秀才之人,並且和他同日而亡。
宋燾公侍奉母親九年後,母親過世了,他在辦完喪事沐浴完畢後也死了。宋濤公住在西門的岳父,忽然看到他在隨眾的簇擁下,騎著駿馬向他拜別。岳父不知宋濤公已死,派人到鄉下打聽才知道女婿過世了。
宋燾公自己記有小傳,可惜戰亂後沒有流傳,只剩下口耳相傳而已。
宋燾公亡後赴考城隍,表現了陰陽之間的考驗。我們在宋燾公的「燾」字上也發現作者的許多巧思。「燾」字通「幬」,幬是「覆蓋」覆蓋的意思。「幬」字是「巾」字與「壽」字所組成,壽是在人是間的生命,以「巾」覆蓋在生命盡頭,那覆蓋後的的真相是什麼?那就是對一生的道德評價後走的路。
這個道德評價用紙筆測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題目考宋燾公的道德觀,宋燾公認為「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所以善行必須是「無心為善」發自內心沒有任何外在代價的。這個道德評價也考驗宋燾公的行為,所以主考官對宋燾公說:「河南現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燾公並未因此而欣喜,他立刻想到他年邁的母親。因為他的「仁孝」是「無心為善」發自內心沒有任何外在代價的。縱然在外在代價前他仍然展現他「仁孝」之心,並非「有心為善」以求回報,言行一致的的表現就是他這生真實的道德水準。
人生在世時有各種外在的東西,所以「花有酒春常在。」死後萬般帶不走,面對考驗時,只有憑藉這種道德修養才可以在無任何外在事物的環境下「無燭無燈夜自明」。
那「考城隍」考什麼?不就是考人生、考這一生真實的道德修養,並且告訴世人「陽間過陰間一人非二人;有心修無心善行終有報」。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考城隍」為何是「聊齋誌異」的首篇了,因為無論任何生命都是「善惡有報」所以必須修養道德為重。@*(//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