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治國:出走清華園(上)
【大紀元11月18日訊】我生平做出的惟一遭到親友們一致反對,卻對我的一生至關重要的決定,就是1960年3月,毅然拋棄了清華大學的“工作”,選擇了到社會底層拚搏的命運。要知道那時中國正處在大量餓死人的嚴重時期,而我的戶口在首都北京,享受著每月30斤糧食的“定量”。對於那些正在挨餓的人,我的條件無異于天堂生活。但是偏偏在這嚴峻的時刻,我卻走上了從清華園出走這一條人們百思不解的不歸路。
導火索是由一雙“差巴乎”鞋引起的,根本原因卻是我心中郁勃積久的壓抑、厭惡情緒。
對於“反右鬥爭”的嚴酷後果,當初一切善良的人們是根本想像不到的。1958年2月,北京高校的一批右派師生,被送到北京礦務局“勞動考查”。我被分配到離北京最遠的木城澗煤礦,總共四名教師,五名學生,分屬五所高校。雖然我和陸功一(石油學院大三學生)、李都華(礦業學院助教)經常喜歡朗誦普希金的詩句:“在西伯利亞礦坑的底層,望你們保持著驕傲忍耐的榜樣;你們悲慘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絕不會就那樣消亡”,但在井下勞動兩年期間的最大希望,卻是儘快離開煤礦,回到學校的工作、學習崗位上。當時我們都天真地認為,一旦“考查”期滿,就會理所當然地摘掉右派帽子,回到“人民的隊伍”中,不再被視為“敵我矛盾”而終止歧視孤立。不僅我們這些右派們這樣想,就是和我們一個班組的工人師傅甚至礦上的幹部們,也都這樣想。由於有這個期望,大家對我們都很友好、客氣,心裏總以為,“人家不過就是來鍛煉鍛煉那麼幾天。”
1959年10月1日是國慶十周年,前幾個月,我們就盼望著“大赦”和隨之而來的政策寬鬆,然而盼來的卻只是對於部分“戰犯”的“特赦”。我們這些右派的命運,卻沒有一絲動靜。
希望遙遙無期,前途暗淡悲觀的氣氛,在每個人的心裏悄無聲息地彌漫開來。我們相互之間甚至做著這樣的假設:如果摘掉右派帽子,給一個六級工,再讓我娶自己公然揚言喜愛的那個小寡婦“阿克西尼亞”(蘇聯小說《靜靜的頓河》中的女主角),在礦上幹一輩子,將會如何?……但這年的12月中旬,忽然接到通知,讓我回學校報到。
雖然只是我一個人的變化,卻使大家忽地萌生了希望。於是紛紛向我表示祝賀,筆記本上題詞留念,贈送紀念小禮物,抓緊時間說一些知心的話語。將近兩年時間,和工人是工友,和右派師生是“難友”,相濡以沫,相依為命,患難與共,仿佛家人。現在突然要分離,反而依依不捨起來。特別是那個李都華,用他秀美的行書,在我的筆記本上留下了數頁深情感人的臨別贈言。我們倆的感情至為深摯,筆記本上留下了他的淚痕。最難忘的是他的最後一句贈言:“祝願你能遇到自己的‘簡’!”
我雖然即興寫了二十幾行自由體的惜別詩《我愛木城澗》,但我的心更多地已遐想著回到學校的生活。離開學校時我正讀大四,現在回到學校,59級的同學都已經畢業,我應當跟著61級上課了。一些陌生的面孔,而且年齡都比我小。但那有什麼,自己學習自己的就是了。想到這些,都很朦朧,但總的來說,似乎應該是美好的。一個全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礦上的兩年,回憶起來是多麼漫長啊。雖然不無值得回憶的地方,但總的色調是灰暗的。和我住一個宿舍的復員軍人張連城,有一句典型語言:“我一聽到拉笛聲(準備上班的電笛聲)就頭痛!”工人們對礦工的生活總結為“上班幹活,掙錢吃飯”八個字,就這麼單調乏味。一個月四五天“輪休”的日子,是和妻子團聚的最大期盼和幸福。上班時的基本心願是能安全下班。上班時間過半,眼前的最大盼望就是下班。我所在的高守義班,最使大家興奮且具表現力的語言是“八攪木”(俄語“回家”的轉音)。這樣的生活,我就要永別了。而我一生中經歷的每一次“永別”,內裏都包含著特別的苦愁。
回到清華大學,到“工字廳”的人事處報到。我最為關心的“摘帽子”問題,得到的答復卻是:暫不摘掉右派帽子,在學校繼續接受“考查”。這個消息對於我,真如五雷轟頂,使我的心一下子涼了下來。黨對我們這些人的政策是“孤立右派”,到礦上勞動前,我已經領教了“孤立”的滋味。和工人在一起,都是勞動的弟兄,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不存在誰孤立誰的事情。現在我又要陷落到被人故意“孤立”的環境中,忽然一種下地獄的惡劣心情湧上心頭。我寧願回到礦上繼續“改造思想”,而不願回到由一張張冷漠的面孔組成的人群沙漠中。我當即提出要求,希望回到礦上繼續勞動考查,直到“改造好”,可以摘掉右派帽子的一天。我的要求也當即遭到那位人事幹部的教訓,他說:你要服從組織的分配,接受組織的考驗,在哪里都是改造思想。既然如此,就硬著頭皮繼續我未竟的學業吧。但當我問到我上哪個班級時,卻聽到他回答說:“根據工作需要,你現在參加工作了,到水利系當一名實驗員。”這個回答,對我是第二個打擊。我考清華大學,就是奔水利系來的,一心想到艱苦的水利工地大幹一場。現在卻讓我去當一名實驗員。當時清華大學的實驗員,都是從初中畢業生中招來的,屬簡單勞動。1958年,清華大學把打成右派的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教授,下放到普通物理實驗室當實驗員,報紙上還登文章嘲笑他:“這個頂著科學家頭銜的資產階級教授,竟然不會做普通物理實驗”。我當然不畏懼實驗員的工作,但覺得這個工作對於我,既沒意思,也不來勁,無論從體力還是從腦力,都太“屈才”了。但礦上的經驗又使我想到,當一名掘進工,我尚且可以幹得很出色,何況一個實驗員!一個人的成就不應被他的職業所限。於是我表示願意接受組織的安排和考驗,到水利施工實驗室報到了。
水利施工實驗室屬於水利施工教研室,講師以下有四五個教師。其中一個王桂仙,南方人,是我們水59級的男同學。1954年入學報到時,恰巧他與我一起來到報名處。聽他說出一個完全女性化的名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個印象就是報完名後,他直截了當地問:“我們到哪里吃飯?”這使我這個從農村來的青年很驚駭,無論如何,我沒有勇氣等閒便提出吃飯這個“俗問題”。後來分系分專業,他和我都分配到水利系。我是水94班,他是水95班。由於不一個班,平時很少說話。但見面都認識。現在他作為畢業生,分配到了水利施工教研室當助教,見了我,卻如同根本不認識一樣。至於其他幾個教師,由於相處時間很短,現在連姓名都記不起來了。
和我一起回到學校的,還有一個同學沈爾桔,水利系60級的,原在北京礦務局西山平峒勞動,回校後分配在水力學實驗室當實驗員。我們倆臨時住在一個工人宿舍,四個人四張單人床,屋子中間燃燒著一個煤球爐子。幾天以後,相處漸熟,沈爾桔卻搬到水利系的集體宿舍去了。我拖著不願搬,情願和誰也不認識誰的工人住在一起。
當時水利施工實驗室沒有什麼實驗任務,就讓我抄寫實驗室資料的編目。工作量不是很大,於是我很認真地抄寫,工整乾淨,自己也覺著滿意。只要不和人打交道,物我兩忘,倒也能靜下心來。下班後,興致勃勃地讀托爾斯泰和傑克‧倫敦的小說。
1959年底,清華大學正在熱烈開展“教育革命”,一方面批判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由學生自己編寫教材,刪繁就簡,表示離開“資產階級教授”,大學照樣辦;一方面徹底批判資產階級世界觀,實現思想革命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大食堂參加的一次會議。一個青年教師作典型發言說:“過去推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認為這是共產主義原則。現在認識到,這種說法其實是資產階級思想。因為‘我為人人’的前提是‘人人為我’。無產階級世界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就應當拋棄‘人人為我’的思想,讓單純的‘我為人人’佔據我們的頭腦,成為自己全部生活的內容。”這個發言使我非常震驚。我想,難道說這話的人不食人間煙火嗎?摒棄‘人人為我’,莫非他的衣食日用都要親自生產製造出來?這顯然是虛偽的空話、謊話,卻得到主持會議者的大力肯定。這使我感受到一種公然的厚顏無恥,一種自欺欺人的彌天大謊。我沒有想到,反右派運動兩年以來,知識份子的心靈,竟然墮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我一面聽著這些無邊無際的大話,一面回憶礦工們那質樸的語言和生活態度。我的師傅高守義,因為是七級大工,又是一個月拿4元津貼的班長,他就認真地負起自己的責任,最危險的地方他自己上,最重的活他帶頭幹,對工友要求嚴格而又關心隨和,批評別人時,他自己的臉孔先紅了,替受批評者害羞。他幹活不是出於什麼“好思想”,而是“為了對得起自己拿的這幾個錢。”如果不給他“這幾個錢”,天塌下來和他也沒有什麼關係,他管不著。但既然他拿了七級工的工資和班長津貼,就不能回避安全和生產的責任。他從不誇誇其談“我為人人”,只知道上班要恪守班長的職責,完成段長交付的任務;他也從不奢求“人人為我”,只要求礦上按月按量支付給他和工友們應得的工資和勞保。兩相對比,我感到周圍彌漫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壓抑。
1960年1月初,發年終獎了。水利施工教研室開會宣佈獎勵,每人也就是二十幾元,區分為不同的等級。宣佈完畢,讓大家表態。由於我剛來,與此事無關,就做一個超然的旁觀者。那些發言的人,個個低聲下氣,而又掩飾不住內心的竊喜。發言的內容都相似,無非是說:“自己一年來的工作有許多不足,距離黨和組織的要求差距很大。但是黨和組織還是對自己發給這麼多獎金。拿這些獎金自己確實感到慚愧。只有把這些獎金看作黨和組織對自己的關心和鼓勵,新的一年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負黨和組織的期望。”我在礦上勞動兩年,洗刷了身上的書生氣,性格變得豪邁粗獷,今天聽到這許多言不由衷的表態,心裏確實不是滋味,竟至暗暗對這些知識份子們產生了某種輕蔑。在煤礦,工人們也常常領取獎金。他們面對獎金固然都心裏喜悅,但沒有一個人表現出這種低聲下氣的態度,認為應該感謝黨和礦上的領導。
北京1月份的天氣是最冷的。這天,飛飛揚揚下起了雪。當我回到宿舍時,一雙棉鞋已經濕透了。我換上單鞋,把棉鞋放在凳子上,移近煤球火爐烘烤。前一天接到在甘肅鹽鍋峽水庫勞動的徐啟明同學的信,要求給他買一些食物寄去,他在那裏從事體力勞動,活很重,吃不飽,急需食物。徐啟明是我的同班同學,和我關係最好,也被劃成右派。那時北京商店的食物已經日見其少,但還能買到,比較容易買的零食就是江米球,不需要糧票。這天因為下班早,我給他買了二斤江米球,到海澱郵局寄出後,到舊貨商店轉悠,想買一雙舊皮鞋。在舊貨商店,我看中了一雙翻毛舊皮鞋,明碼標價十元。但我當時口袋裏只剩下十幾元,猶豫再三,終於下不了決心。趕回到宿舍,看見我烤鞋的凳子已經移開,一隻棉鞋完全烤焦了。那個工友說:“多虧我回來得早,要不,連凳子也燒著了,那可要出大事!”
第二天接到通知,要我次日去王家園水庫報到。我腳上只有一雙單鞋,而王家園水庫比北京更寒冷,條件也差。我急需一雙棉皮鞋,於是又到舊貨商店徜徉半晌,終因囊中羞澀,懷著遺憾的心情回到宿舍。如果我當時口袋裏能有20元,可能就不會發生後來“出走”的事情了。但是,好像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由於買不起這雙舊翻毛皮鞋,竟影響了我一生的命運。
我穿著母親為我做的單鞋,背著薄薄的被褥,裏麵包了那一隻棉鞋,到王家園水利工地報到了。在工地見到了水91班的同學何慧貞。她反右時是水59級的黨支部書記,1949年以前就“參加革命”的“調幹生”;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是由各級黨組織主持的,給同學戴右派帽子,她有很大的決定權。過去我曾是水94班的團支書,她和我聯繫較多。但現在我是右派了,她見我就板起面孔,愛理不理的。她問我住哪里,我說在一個民工的油毛氈工棚裏。
我的任務是負責混凝土的配料和質量檢驗。我的直接“上級”則是一個姓劉的實驗員。不知怎地,從一開始我就感到他對我有一股敵意。
我和打混凝土的民工們關係很好,除了指揮配料,還和他們一起打夯。其中一位二十四五歲的姓徐的民工,打夯的姿勢特別優美,號子也喊得激揚悅耳,散發著男子漢的雄美氣息。一個夯八條繩子,由老徐扶夯,喊著號子。節奏和力量的起伏,使我感受到一股快活湧流的青春活力和體力勞動的美好。煤礦上和工人一起勞動的感覺又回來了,而由於是在自然環境中,那感覺就更美好。
每次澆灌完混凝土,我都要做一個試塊,等到第七天,拿到清華大學去做強度試驗。回到學校,還可以抽空洗個澡,輕鬆半天。
(未完待續)
──轉自《自由聖火》(//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