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國可能進入通貨膨脹期
【大紀元11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十六日電)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高長引述中國人民銀行今年第二季說法指出,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可能導致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若近月通脹走勢持續,將可能又進入通貨膨脹期。他說,中國宏觀調控僅調節利率,但避開匯率大幅度調整,對經濟過熱、通脹壓力恐難達到治本效果。
高長在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一期出刊「全球台商E焦點電子報」中分析中國可能陷入通脹期。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中國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再度走揚,較去年同期上漲6.5%,今年一月至十月CPI上漲率達4.4%。
高長表示,中國今年歷經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後,股票市場及房地產市場仍然保持旺盛活力,但物價卻呈現逐月上漲的趨勢。
他說,雖然部分原因是季節性因素,但中國採取多項貨幣政策,包括利率、存款準備率、公開市場操作等,以因應物價上漲趨勢,卻似乎無法有效控制局面,顯示其背景原因頗不單純。
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食品價格持續上漲,會增加居民生活成本,誘發高通脹預期,可能導致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
高長認為,中國近幾個月來的通脹走勢若繼續下去,令人擔心會是繼1985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5年二次通貨膨脹時期後,第三次出現的通脹期。
為何貨幣操作未解決物價上漲?高長表示,這是因為緊縮性宏觀調控的力度不夠,中國不希望經濟過熱,但也不希望經濟過冷,尤其地方政府一直有反彈力量,導致緊縮性政策未能貫徹;原因之二是籌辦奧運會,中國為維持經濟景氣熱絡的形象,不願意急促大幅緊縮。
第二是政策處方未能對症下藥,中國在過去數月中,存款、貸款基準利率共調整3次,累計分別調升0.81個及0.7 2個百分點;另存款準備金率調整3次,共調升1.5個百分點,這些政策就是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收縮銀根、緊縮貨幣信貸、抑制通貨膨脹預期。
高長強調,近年來中國經濟過熱問題持續不退,其實是宏觀經濟面臨內、外失衡所導致。
他說,因為中國試圖以利率、存款準備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只能應對內部失衡問題,而外部失衡是造成中國流動性過剩及通脹壓力升高最重要原因,因此,避開匯率較大幅度的調整,對中國經濟過熱、通脹壓力等問題,恐難以達到治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