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美國人感受快樂比日本人難

標籤:

【大紀元11月1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鮑羅奇2007年11月13日華盛頓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快樂”所下的定義迥然不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重廣大石進行了這項研究。他說,他一直想看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快樂的定義究竟有多大差別。他指出,對美國人來說,他們追求快樂的權利以及生存和自由的權利是由1776年獨立宣言確立的。他說:“托馬斯.傑佛遜在獨立宣言中提到了『追求快樂』。人們追求快樂的方法有很多,似乎每個人都想追求快樂。這項研究非常有意思。”

來自日本的大石教授說,他研究美國人對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如何做出高興或不高興的反應,然後同日本人、韓國人的反應進行比較。一共有360名年齡在20到21歲之間的大學生接受了這個的調查,其中大約有一半來自美國的大學,其餘的來自韓國和日本。他說:“受訪者每天要回答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今天是否有人誇獎你了?你是否收到了禮物?有人批評你嗎?你是否和別人吵架了?是否被別人拒絕了?等等。”

大石教授給受訪者對每天發生的事情所做出的反應打分。他說:“我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如果是:『差極了』,就記1分,如果是:『太棒了』,就記7分,其餘的感覺在這兩者之間。還有:『你對你今天的生活滿意嗎?』,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7分代表非常滿意。”

*美國人要許多好事才高興*

大石教授說,美國受訪者需要許多好事情發生才感到高興。如果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至少必須有兩件好事才能抵銷。他說:“對於祖先來自歐洲的美國人,當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時,他們平均需要1.9件好事發生,才能覺得快樂。但是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只需要1件好事發生,就能抵消那一天裡壞事帶來的影響。如果他受了一次批評,但又得到了一次表揚,那麼他的情緒就能回到正常水平。”

大石教授說,他給維吉尼亞大學他自己班上學生的論文評分時,所有研究的結果都在學生的反應中得到了印證。他說:“美國教授會給他們更多好的評語,比如:『非常精彩』或者『寫得很好』。所以,當我給一篇論文的評語是『不錯』時,一些學生就會問:『這篇論文算不上很好嗎?』在日本,教授從不給學生的論文『精彩』或者『很好』之類的評語。”

大石教授得出結論說,許多美國人對快樂習以為常,所以很難再去感受到生活中發生新的、好的事情。而一旦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美國人的承受能力比日本人和韓國人差。大石教授說,日本人和韓國人同美國人不一樣,他們並不覺得生活總是快樂的。

*美國人對表揚習以為常?*

他說:“來自歐洲的美國人,或者說大多數美國人都被表揚和鼓勵所包圍。人們對彼此都持積極的態度。我想,美國人已經習慣受表揚了。這就跟掙很多錢一樣。如果你掙15萬美元,那麼,再多掙1萬塊也沒甚麼了不起。但是,如果你的收入只有兩萬塊,那麼多掙1萬塊就是很不得了了。”

大石教授說,接受調查的日本人和韓國人的反應體現了古老的宗教根源。他說:“對於佛教徒,生命就是受苦的過程。好事和壞事都會發生。所以壞事並不會讓他們感覺特別沮喪。”

大石教授的研究發表在10月的《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他受到維吉尼亞大學同事的稱讚。當被問及對別人的讚揚有何感受時,他說:“我收到這麼多表示祝賀的電子郵件。我很快樂!”

相關新聞
【快樂週末】皇帝光屁股遊行
問題玩具回收 美中商家齊苦惱
劇本:黑玫瑰(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特優作品)
校慶大會串 多校有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