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0日訊】宜蘭行口的社區展覽會場,一束中國結新娘捧花垂掛在內城社區展位上。手藝細膩精巧,色彩亮麗繽紛,我不禁看得入迷。
「這是之前我為即將結婚的妹妹編織的祝福,希望他們的感情像線繩一樣綿綿不斷,長長久久……」佩帶中國結耳環、中國結項鍊的社區代表,喜孜孜地為我導覽,如數家珍。金履鞋、阿嬤的嫁妝、稻草人……每一樣作品各有意涵。
呂容瑄,以中國結藝編織生命的故事。
阿嬤的嫁妝──火籠、謝籃、米篩,榮獲2003年中華結藝比賽社會組優等獎。
成立藝術工坊,開展社區文化產業
十年前,一個高中畢業一年的小女生,在家鄉經營了一間中國結藝術工坊。她的國中家政老師既驚喜又好奇,哪個學生才藝如此出眾?「國中時應該派你去參加才藝競賽。」看過作品,老師十分嘉許呂容瑄的才華,只是未料到,這一切乃源於家政課時兩條線與一個木珠所開啟的興趣。
決定成立藝術工坊,媽媽勉勵呂容瑄要有耐心,不能因為學生學不會而責罵他們。「學生不可能像你那麼了解中國結,要付出愛心指導。」頭一年,媽媽擔心她只有三分鐘熱度,索性放牛吃草任其自由發展,考驗她是否有足夠的毅力承受壓力。沒有讓媽媽失望,呂容瑄未停歇努力的腳步,逐漸在中國結藝的領域裡嶄露頭角。
一年多以後,員山鄉農會家政班請她教授中國結,以推廣繩結藝術。在學員們的配合下,四十多人三個半月的課程開花結果,學員完成了美麗的作品,並由七十五歲阿嬤的「鳳梨花」拔得頭籌。「龍蝦、白鶴、大理花等十四種作品將成果展會場妝點得光鮮亮麗,親朋好友相偕前來參觀,十分熱鬧。」展示著照片,呂容瑄開心地說,員山鄉農會舉辦三天的成果展可是首開先例呢。
幾年後,呂容瑄將藝術工坊由員山村遷回內城村老家。當時社區發展協會正在積極推動社區發展,協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如線繩連綿不斷,繩結編織可以把居民的情感牽引起來,且社區居民來自許多不同省籍,有如小小的中國城,遂決定以中國結開展社區文化產業。
冥冥中老天爺已安排好了,呂容瑄的中國結藝巧妙地和社區結合,其專長正好彌補社區沒有經費聘請結藝老師的窘況。她在社區的結繩研習班上教居民編製中國結,並代表社區展覽中國結藝作品,推廣結藝並打開內城社區的知名度。
結藝傳承,基本功及學習態度並重
藝術工坊在淳樸的內城社區散發著藝術氣息,吸引喜愛的人流連,「有位員山國小的小男生,上學時總攜帶著中國結作品,放學後會直接過來學習。還有位六歲的小妹妹,學習態度認真,每次都堅持完成作品才肯回家。」成立藝術工坊後,呂容瑄的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
她在忙碌中不忘拜師學藝,精益求精,二十歲出頭即取得「結藝講師證書」。爾後她曾陸續至公館、凱旋、大湖等國小及員山國中、聖母護校擔任工藝社團指導老師,目前仍在礁溪國中指導學生,為中國結藝傳承而努力。
「不是每個人都很會讀書,也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會編織中國結,他某方面的潛能只是沒被發掘而已。家長應該好好去跟小孩溝通,發現小孩的興趣。」不定期慈善機構迷途少女的技藝教學,讓呂容瑄對人生有更深的體會。她說:「編製中國結要按部就班,一個環節錯了,作品看起來會不協調;人生要踏踏實實地走,一步踏錯就會留下遺憾。」
她認為,凡事必須先有穩固的基礎。人得學習做人的根本道理,創作亦須先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就如認字要先學習注音符號一般。
除了紮實的基礎,呂容瑄並強調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她經常告訴學生:「遇到困難不要氣餒,編錯或編醜了,拆掉重編就好,有醜才有美,有錯才有對。不要怕挫折,才會有好作品呈現。」
醉心結藝,努力圓夢出類拔萃
結藝之路走來一路順遂,呂容瑄十分感激媽媽的體諒與鼓勵。那一年,她是個國一生……
沉浸於玩線的狂熱中,呂容瑄期待著每星期的家政課。國二的某一天,她看到報上中國結藝補習班的招生廣告,欣喜若狂,向媽媽表達對於中國結的熱愛,希望能放棄學業,到台北學習中國結。「時代在變,讀書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她企圖說服媽媽。
「時代雖然在變,不工作就會有飯吃嗎?基本學業還是要完成。」沒有責備,媽媽和她約法三章,先完成高中學業再學中國結。「媽媽小時候喜歡勾毛線、做衣服,但是外公務農沒有錢讓她學,她希望自己的遺憾不要繼續在我們身上發生,因此她能理解我的喜歡。」
懷抱著夢想,呂容瑄期待畢業的到來。讀夜校的她,把所有的零用錢都拿去買書,白天除了當爸爸的小助手,就是研究中國結的線路怎麼走,怎麼編出好作品,有時廢寢忘食,坐一整天姿勢都沒改變。
拿到高中文憑當天,媽媽陪呂容瑄去報了名。然而她努力圓夢的這一切,卻因為一次車禍而中斷──手指頭韌帶斷掉,關節無法彎曲,更甭談編製中國結了。短短兩個多月的停滯,她竟忘掉泰半的中國結編法。
雖然懊惱,仍堅持絕不放棄自己的最愛。呂容瑄從拿線開始練習,不會拿線就用夾的。為了把線拿住,她慢慢使力……再接再厲,手指頭愈來愈靈活,她終於再次編出完美的中國結藝作品!
一年後,呂容瑄成立了中國結藝術工坊,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在中國結藝的領域裡出類拔萃。
竹、草編和繩結合璧,再現金履鞋
小時候,呂容瑄常隨著媽媽到她當志工的仁愛之家養護院玩耍,心裡時常想著要為阿公、阿嬤做點事情。七、八年前,這個願望實現了,她開始義務在仁愛之家福壽學院日托班教阿公、阿嬤玩線繩。
阿公、阿嬤豐富的人生閱歷就像一座寶庫,呂容瑄喜歡在教學中和大家閒聊,汲取長輩的智慧。聊天中,時光驟然回到了五十年前,思緒奔馳於記憶的軌道,阿嬤的生命經驗為呂容瑄帶來許多創意點子。2003年,她一組包括阿嬤的火籠、謝籃、米篩的「阿嬤的嫁妝」作品,榮獲中華結藝比賽社會組的優等獎。
得獎代表著鼓勵與鞭策,呂容瑄亟思跨出「線繩是軟的,沒辦法編出立體東西」的藩籬,心想,各種材質都能做出立體的東西,當然線繩也能突破。她去上課學習竹編與稻草的編法,將其編織技法和中國結合璧。目前已鮮有人會編織的稻草鞋,在呂容瑄的手中以「金履鞋」的高貴姿態呈現。
呂容瑄實現了一直以來的心願,中國結藝終於成為主角,不只是被當成裝飾配件。
對於坊間有些業者打樣本由中國大陸量產反銷台灣的做法,呂容瑄和一些中國結藝傳承者同感有心無力,「中國結不只是工藝品,它是繩結藝術,在創作的過程可以提升自己,培養信心與耐心。如果用錢去買、去衡量,就失去它的文化價值。」對其而言,繩結藝術不僅是生活的寄託,更肩負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
「我希望新作品源源不斷,可以盡己之力持續推廣。」隨時隨地攜帶著心愛的線繩,一繩接一繩,呂容瑄發揮創意與努力,從未間斷編織中國結藝的使命。@*
鑰匙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