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日訊】今年以來,透過媒體報導,我們逐漸看到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台灣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體能欠佳、近視率攀升、身長變矮,我們的下一代就要輸在起跑點上。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喚起許多台灣父母的焦慮感。焦慮感加上經濟能力的提升,再因多元入學與多樣才能的強調,於是「張家孩子會彈鋼琴,李家孩子繪畫比賽得獎,聽說美語學得好將來比較有競爭力,我們家孩子是不是也該開始學些什麼?」的聲音乃此起彼落。
幼稚園沒打好基礎國小會跟不上;國小成績不好就沒辦法升國中資優班;國中升不了資優班高中會考不好;沒有念升學力強的高中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大學文憑大企業不會錄用;沒法找到好工作,這輩子……。因為這股焦慮感,我們的孩子註定了在懵懂的年紀就得承受過多的壓力和犧牲睡眠,為一個他所不清楚的標準化人生道路,繃緊神經、全力以赴。
在「進入知名大學」的清楚目標下,國小、國中、高中老師手段一致的兢兢業業訓練孩子拿分數的技能。在物質作為唯一價值判準的社會,坊間充斥的是加冠晉祿的成功學和快速致富的秘方,媒體報導的是豪宅與奢宴和百大富豪排行榜,企業在乎的是更多的利潤,更大的規模。「如何賺錢、賺更多錢」成為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議題。只是,教育的意義何在?是讓人性、品格、生活品質、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都消失嗎?
過分強調物質價值觀與職業分貴賤的社會,逼著人們接受套裝的人生行程去追求物質成就,也逼迫學校放棄教育本質而去追求升學率。我們就關在這個島上,窮盡心力彼此競爭有限的大學金榜和職場權貴。
問題是,人生的道路不是直線的,升學成功不代表未來職場的成功,職場上的不如意,或許是人生圓滿的前奏。問題是,我們錯將「多元學習」作為教改的核心,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多元價值」。每個社會都需要有人在各行各業用心經營,才能讓社會良好的運轉。當每個人都追求同一種價值與職業時,這個社會就會畸形,耗盡資源在沒有生產力的競爭中。
沒有捨棄就沒能成就,我們不可能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品格、健康、成績、才藝,在孩子有限的時間裡,只能選擇在他的年紀最適合得到的。升學沒有不好,但是不能放棄教育;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沒有不好,但是不能揠苗助長;謀取高薪的職位沒有錯,但要適性而為;賺錢沒有不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學習讓錢產生意義。
讓教育回歸教育,不只是競爭的工具,讓競爭回到該有的年齡,不要提前開跑,稍不慎,沒贏在起跑點,又輸掉孩子的一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