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華風:十七大之後的潛流

華風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日訊】十七大已經「載入史冊」,在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亂的「中國特色」詞藻下,中共似乎又一次起死回生。十七大之後,中國會不會再有「異動」,出現走向大變的契機,讓人倍加關注。

十七大更顯中共內鬥激烈,江胡在人事安排上幾乎打成平手,雖然新一屆政治局常委最終塵埃落定,但政局顯然走不出「上海幫」崩而不潰,「團派」攻城掠地,「太子黨」虎視眈眈的權鬥格局。十七大「宏偉藍圖」的背後,是刀光劍影、暗殺和刑具。這是一齣張力已拉到接近斷裂的大戲,然而這種內部殘殺,只會造成權力的易手,利益的變換,絕不會導致黨天下的改變。

除了成為中共高層權鬥的舞台,十七大還是一個標記,標記著在「民主」「改革」「科學發展觀」的招牌下,國人追求民主和政改之夢的幻滅。幻滅是覺醒的開始,覺醒乃是中共的大敵。

十七大結束後的第二天,汪兆鈞即在大紀元發表致胡溫公開信,指出「言論自由,開放黨禁的民主社會是超越歷代所有社會制度的繁星燦爛的天空」,指出當今最迫切的是要立即停止對法輪功的迫害,對決定鎮壓的決策者追究刑事責任,這無疑是對十七大的一個絕妙諷刺,對中共營造和諧、粉飾暴政的一個重擊。

公開信說出了「全國老百姓想說的話」,引起了海內外的強烈反響和支持,汪兆鈞的至今平安,除了中共不敢輕易動手,也顯露出其內部的意見不一。對鎮壓法輪功的元兇江澤民而言,是甩在頭上的一個霹靂,意味著殺人償命,血債血還,不是將周永康塞進政治局常委就能保命的了,豈不惱羞成怒,欲除之為快。

對於胡錦濤,公開信給其展示出一個機會,但如果「拒絕領導這場中國的民主變革」,「就把這一變革的領導權拱手讓給了別人。只是變革的成本和代價增大而已,卻無法阻止這場變革的到來」。因此,是抓住時機解決法輪功問題,為自己爭取駕馭時局的主動權,還是將黑鍋背到底,綁在中共的戰車上等待滅頂之災,已是迫在眉睫的選擇。

歷史的機遇往往轉瞬即逝。汪兆鈞是暴政下出現的又一位中國的良心,驗證著中國的希望在於人民。近些年來,從蔣彥勇到高智晟,從低層百姓到體制內官員,民間維權的浪潮此起彼伏,要求改變中國現狀的聲音越來越多。磨難之後是成長,地火奔突的中國,誰說不是「群眾創造葉利欽」?

十七大後,這種越來越浮出地表的湧動,像生命復甦後鼓動的血液,充滿了活力,這個中國大地潛在的激流,爆發出的任何一朵火花,都將是結束中華民族痛苦的契機。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共十七大已於十月十五日召開,中共新華網報導了會議在「全國人民的歡慶中」「最密集的掌聲中」開幕,體現了社會和諧。與此同時,為了保障十七大「勝利」召開,北京進入二級備戰,投入百萬人力保衛京畿,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周圍佈滿了軍警,大肆抓捕訪民、異議人士,與一派欣欣向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這種結果並不出人意料,中共黨內權鬥的內幕外人鮮有得知,但新的政治局常委會的組成,無疑表明了雙方利益再分配中的暫時妥協,顯露了中共為堅持一黨專制、在政治路線和保護大局上的一致性,決不是法制和民主的產物。
  • 欣賞《錦繡天花》,舞蹈展現仙女在雲間織紡的玲瓏風采,從幕啟時天界仙境的雲霧繚繞、到結尾滿天繁花的奼紫嫣紅,伴隨著迴盪於劇場的豐盈樂音,如同灑向觀眾的慈悲甘露,帶來滿廳的溫暖與祝褔。
  • 「在郊區有一塊地,那真的很美好!」來春說。我似乎能聽出這話裡的得意。或許,在這片她小時候瘋跑瘋鬧、捉魚爬樹、恣意成長的土地上,她能迎來中年的蛻變,重覓兒時無憂光陰。
  • 槐花在美麗的月光下,像一個個小精靈,蕩蕩悠悠地在月光下飛舞著、飄落著。落在了擋風玻璃上,也飄落在真相資料上。真相資料因了這朵朵小花的點綴,而顯得更加美麗、端莊。
  • 能夠聽到葉落,那或許整個驛站沒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時接待人員應該也歇息了吧。 整個詩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孤獨、失落。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