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三日電)行政院主計處預測,2008年台灣超額儲蓄率將增加至8.94%,但強調經濟穩定成長與超額儲蓄並無必然關係,只是消費行為偏向保守。
主計處今天發布「我國超額儲蓄概況」專題分析報告。
所謂超額儲蓄是指將政府與民間的儲蓄用在國內投資後所剩的資金。有超額儲蓄反映國人出售給國外商品與勞務大於自國外購買的商品與勞務。
主計處分析,台灣在1980年代初期,消費增加速度比不上國民所得增加速度,可支配所得增加主要來自輸出貢獻,導致致儲蓄率呈現一路攀升,還曾在1986年達到38%,當年超額儲蓄率也擴增至20.9%。
但隨新台幣升值、市場開放與關稅調降,消費成長加速、超額儲蓄一路下滑,1980年代平均儲蓄率達32.9%,超額儲蓄率10.9%。
到了1990年代,超額儲蓄率持續縮減,平均超額儲蓄率降為2.9%、2000年代初期投資因科技泡沫破滅縮減,但2003年超額儲蓄升至逾1兆元,超額儲蓄率達9.3%。
主計處說明,近年消費增幅平緩,投資逐漸回穩,加上對外順差穩定增加,海外投資要素所得匯回淨額成長,超額儲蓄自2003年1兆元高點「先降後升」,2006年為8624億元,超額儲蓄率7.1%。
主計處預估今年及明年超額儲蓄率分別為8.13%及8.94%。
外界解讀超額儲蓄率增加是因為對未來沒有信心,人民才不敢消費,企業不投資。但主計處強調,超額儲蓄率增加,是說明消費行為偏向保守,但不能與經濟成長率劃上等號。
主計處舉例,1980年代平均超額儲蓄率高達10.9%,當時經濟成長率達8.0%,1986年及1987年超額儲蓄率高達20.9%及18.0%,但經濟成長亦分別達11.5%及12.7%;2001年經濟衰退2.2%,超額儲蓄率仍達6.1% 。
再觀察其它主要國家,美國超額儲蓄率一向為負;德國近來雖逐年走高,但經濟均能維持穩定成長;新加坡超額儲蓄率更是突破20%,但近年經濟成長率也在7%至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