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印度 梅克爾首訪印 德亞洲政策轉向
【大紀元10月29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 德國總理梅克爾10月29日啟程訪問新德里,展開任內首度的印度行。梅克爾此次率領大批經貿人士出訪,擁抱印度的意味濃厚,也暗示德國的亞洲政策已經開始轉向,不再像過去一樣只集中在中國。
中央社報導,去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達763億歐元,是印度的七倍,前總理施若德七年任內曾訪問過中國六次,印度只有兩次,可見對德國來說,印度的重要性遠不如中國。
不過梅克爾這次率西門子、巴斯夫、德國國家鐵路公司等大企業領袖、教育部長夏凡、以及多位國會議員和學術界代表,走訪印度首都新德里和第一大城孟買,顯然有意大幅拓展德國與印度的關係。
出訪前梅克爾在執政的基督教聯盟黨舉行的亞洲政策會議上指出,雖然印度也是高速成長的國家,不過過去幾年歐洲的注意力全集中在中國,忽略了印度,必須馬上反應和行動。
梅克爾此行預計訪問四天,將與印度總理曼莫漢會晤,討論能源安全、氣候保護、及聯合國改革等議題。德國和印度一樣,都積極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兩國在科技和學術領域的合作,是梅克爾這次出訪的重點。德國還計劃出動一列名為「科學特快車」的火車,巡迴印度56座城市,爭取印度學生留學德國。
德國「商報」評論說,梅克爾這次走訪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不用像上次在中國一樣擔心碰觸人權、達賴喇嘛和智慧財產權侵犯等敏感問題。印度龐大的人口、強大的軍事和蓬勃的經濟,是德國在亞洲首選的戰略夥伴。
德國總理梅克爾領導的基督教聯盟黨近日通過一份亞洲政策文件,指出崛起後的中國在能源、非洲和外貿等領域成為競爭對手,德國應加強與印度、日本等民主國家合作,以確保美國在亞洲安全所扮演的角色。
德國對亞洲的興趣過去主要著眼在經濟利益,尤其是中國的廣大市場和廉價勞工。不過這份文件稱讚台灣的民主,呼籲德國主動出擊,與同享「共同價值」的亞洲國家來往,對中共則採取批判的態度,立場與美國相近,備受觀察家矚目。
根據德國基督教聯盟黨團23日通過這份亞洲政策文件,冷戰結束後民主浪潮席捲亞洲,其中日本、印度、南韓和台灣是民主體制最鞏固的國家,然而中國的人權和民主卻進展有限。
德國執政的基督教聯盟黨認為,既不民主、也不自由的中國崛起,與津巴布韋、蘇丹、緬甸、委內瑞拉等國拓展關係,不顧環保和人權的標準貸款給發展中國家,不僅與歐洲的利益相衝突,也為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
在東亞情勢的部份,文件指出,中共軍事現代化挑戰美國與其盟邦的安全,儘管對歐洲沒有直接影響,不過如果台海衝突升高,歐洲也難免受到衝擊。
因此文件建議,德國應加強與亞洲的日本、印度、南韓和澳洲等民主國家來往,與美國合作,阻止中國等亞洲國家崛起造成區域不安。
德國每年外援中國6,800萬歐元,同樣遭基督教聯盟黨的批評。該黨的外交發言人范克萊頓說,中共拿全世界最高的外匯存底來製造飛彈和射下衛星,實在沒有必要拿德國納稅人的錢來幫助中國解決內陸的貧窮問題。
梅克爾8月訪問中國時,公開批評中國的仿冒和人權問題,日前不顧北京抗議會晤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立場十分鮮明。這份外交政策文件刻意選在梅克爾訪問印度前夕對外公佈,備受觀察家關注。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中國專家桑特史耐德對「日日新聞報」說,文件提到與民主國家和美國合作,阻止中共崛起,是外交政策的「避險」動作。此舉等於贊成德國加入美國領導下「圍堵」中共的策略,將加深北京的疑慮。◇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