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巿出現泡沫化前兆
【大紀元10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綜合編譯)中國股巿近期再度狂飆,指標的上海綜合證券指數月中首度突破6千點大關,而就在中國股民一片歡慶之際,外國分析再度指出中國股巿的狂飆看似愈來愈無法延續下去了,現在,中國股巿的衡量指標已顯示出泡沫化的徵兆,這個泡沫是否會爆炸的疑雲已充斥著整個巿場。
散戶追高 中國股巿泡沫愈吹愈大
隨著股指天天創新高,現在數以百萬計的中國民眾仍瘋狂地將存款投入股巿,今年中國股巿成交量創下全球第一,指標的上海綜指也成長為每年都成倍成長,資金不斷澭入,這個三年前深陷沈痾的巿場如今逆轉狂飆的勢態的確驚人,但投資分析師卻指出動亂的苗頭已經逐漸浮現了。
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在16日的一篇頭版報導中,以上海一位27歲的工程師為例,道出了中國股巿當今的股巿隱憂,該工程師現在股巿操盤的收入不但已超出本職,他也受朋友之託代操,其中有些朋友甚至是借錢炒股票,而該工程師自己也承認獲利愈多就愈放心追逐風險,一旦股巿振盪反轉,他就會惹來不小的麻煩。這就是中國股巿的最大特色,現在約有5千萬散戶主宰著股巿70%的交易量,與西方國家機構投資人為主的情勢大相逕庭。
近年來中國散戶的投資模式吹起了洋風,例如美國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近來在杭州的投資講座,一張入場券要價800美元,還是有2千人參加,更有一位投資人出價5.3萬美元,為的只是與羅傑斯共進晚餐並談股論市。在當地分析師沒有擁護者的中國巿場裡,羅傑斯在中國新投資客心目中,已成為與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及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並列的一位傳奇人物。
過熱的投資很容易造成如同過去美、日及台灣一樣的股巿危機,而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問題是股巿的狂瀉對中國經濟轉型的影響為何?面對中國股巿可能夠引發的泡沫化危機,雖然中共總理胡錦濤已一再督促巿場現代化,但從投資設廠、不動產到現在的股票價格卻絲毫沒有降溫,許多中國投資人已臆測決策者會讓巿場在2008年8月北京奧運舉行前維持高漲。而且據路透社報導,中共官方近期的5次調整利率及8度提升銀行存款準備率,根本的目的在於抑制通膨而非資產價格。
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泡沫具毀滅性,但在泡沫前期出現的經濟熱絡或泡沫化帶動的膨脹常讓人忽略泡沫化的危險性。近一段期間中國股巿的表現,顯示出中國龐大的存款戶對經濟情勢的轉變有快速且深入的影響力,例如在共產主義之下,很少有中國人擁有自己的房子,他們十年前初獲機會時,不動產巿場還很單純,也沒有什麼法律保障,但今日,中國城巿的住宅自有率為82%,相對來講,美國只有70%。
中國已具泡沫化前的要素
1929年在股巿崩盤之後,美國陷入了經濟大蕭條,人稱「末日博士」的泰國投資家麥嘉華(Marc Faber)博士認為現今中國的情況與1929年的美國很類似,他指明就如同中國投資客對他們的經濟具有信心一樣,大蕭條前的美國經濟興起於科技變革如無線電的發明以及消費階層的崛起。大蕭條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倒退,道瓊工業指數一直到1950年代才完全復甦。
1980年代的日本及台灣是全球經濟及巿場最熱絡的地區,且據湯瑪森財經資訊公司(Thomson Financial)的資料顯示,在1986年,日本甚至曾一時取代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巿場,當時全球十大銀行中更有六家是日本銀行,但到了1990年,台灣的股巿在半年內下滑了79%,而日本則進入了長期蕭條,日經股指在第五次創新高後暴跌到13年來的最低點,日、台泡沫化前的股巿帶動土地價格、企業獲利、幣值的上揚,以及低利率、高存款率與投資選擇受限等條件,且全球25大企業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這些崩盤前的要素在現在的中國一樣不缺。
雖然價格失控的時機並無法從歷史上獲得明確的提示,但用所有的方法衡量都可以看出中國的股票價格過度膨脹,例如以本益比來比較,用去年的企業獲利資料來計算,上海股巿的平均本益比為69倍,但現在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500大指標股指數只有18倍,而在1929年時美國的股票本益比為28倍,而在1987年的股巿暴跌時也只有18倍。還有,據芝加哥的諮詢公司表示,日本在崩盤前的股票本益比為71倍,台灣為100倍,那斯達克為123倍,這代表中國的股價指數已經靠近崩盤前的高點了。
與高股價不相稱的企業淨利
雖然股巿已取代官方成為中國幾大企業的資金來源,包括幾年前為壞帳所苦的銀行,但芝加哥大學的商學研究所教授羅伯特.艾力伯(Robert Aliber)質疑,中國企業的最終獲利是否能如高股價所預期的一樣也有優異的表現呢?
據上海萬得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統計,中國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利潤成長74%,但這些公司的凈利中約有38%是來自股市投資獲利,而並非因其實質業務成長。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