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0日訊】黃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九九重陽」之名相傳源於古老的《易經》,據稱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中也有提及。大概在魏晉時期,九九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明代,九月重陽,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更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習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
在歷史上的這一天,歷朝詩詞文人寫下無數描寫重陽登高習俗的篇章。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名句便引自杜甫的《登高》。大概是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的緣故,唐代詩篇甚是眾多:
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鬚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借酒消愁為哪般,自有人知: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元代寫有代表作《竇娥冤》的關漢卿也在這天留下這樣離愁別恨的元曲《沉醉東風 重九》: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讀過多遍晉代陶淵明的詩: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卻難知其心其意。
歲歲重陽,此去二千多年矣!重陽節本來應是古人認為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又有長久長壽的含意,不知為何先人留下的詩詞中更多卻是憂愁惆悵、懷念悲傷?每個古代流傳下來的節日都有很多源起的傳說,但是現代忙碌的年輕人難以稍息停頓下來靜心思索,只留給老人和孩子們過節的期盼和闔家團聚的喜悅……
我不懂,只有問:又是一年重陽節,您「登高」了嗎?
@(//www.dajiyuan.com)